变相的警告中国?中欧班列又出幺蛾子了,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黄金通道”,中欧班列自通车之后就备受关注,原本畅通无阻的运输路线,却被大毛长期扣留,导致大量中国商品滞留长达三个月之久。
2024年10月,大毛突然出台了1374号令,根据该政策,大毛海关对所有过境货物增加了严格审查,尤其是涉及“军民两用物品”的货物。 这让大批本不涉及敏感的普通商品也难逃厄运,例如,某些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甚至普通的日用品,都因可能存在“军事用途”而被卡在大毛海关,即使货物不在“敏感范围”内,审查的速度也极其缓慢,导致大量货物滞留,原本几天就能通关的货物,如今被迫滞留数周甚至几个月。 对于依赖中欧班列运输商品的商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订单无法按时交付,客户的商品迟迟未到,违约金接踵而至,企业不仅遭受巨额经济损失,还面临信誉危机。
最严重的是,一些季节性商品因错过销售旺季而丧失市场竞争力,甚至不得不低价出售。 虽然在2025年初,部分被滞留的货物陆续得以放行,但大多数货物依然滞留在大毛海关,商家们焦急地拨打电话咨询,却总是得到模糊不清的答复。
“审查仍在进行中,放行时间未定”,这种不确定性让商家们充满焦虑,无法确定生意何时能够恢复正常,更无法预估未来的风险。
这让不少人怀疑大毛的真实用意,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大毛实施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严重打击了大毛的经济,面对西方的孤立,大毛急需寻求新的经济合作伙伴,而中国成为了其最重要的“救命稻草”。
从能源到高科技产品,中国在大毛市场上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中欧班列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纽带,本应是双方互利互惠的象征,可如今大毛却通过一系列行动表明了一个信号:“你依赖我,但我也有掌控权。” 尽管大毛在经济上需要中国,但它同样希望在双边关系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换句话说,大毛正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提醒中国,在俄乌冲突等国际问题上,大毛的利益同样需要被重视。
从中欧班列的运输线路来看,这条通道不仅连接着中俄两国,更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重要贸易桥梁。
通过对中欧班列的限制,大毛不仅可能试图牵制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关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施加压力,毕竟,滞留的货物不仅仅是中国的商品,还有欧洲企业的订单。
多年来,西方的制裁让大毛的财政收入大幅缩水,通过增加海关审查,大毛可以从滞留货物中获得额外的滞港费、仓储费等收入,在经济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无疑为大毛的财政“解了燃眉之急” 这次中欧班列的货物“滞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际贸易往往受制于复杂的环境影响,过度依赖单一运输线路是有风险的,我们要学会用各种方法规避这些潜在的危险,毕竟老祖宗早就教导我们,不能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