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风情:    关中要塞——潼关揽胜(1) 曹雄/文 望气学上有

杨森林文化 2025-02-10 16:32:00

西北风情:    关中要塞——潼关揽胜(1) 曹雄/文 望气学上有个典故,叫做“紫气东来”。说的是“老子西出函谷关,紫气东来三万里”的故事。西周时,道家祖师爷李耳,欲向西方布道,骑青牛从洛阳西出函谷关。头天晚上,关吏尹喜夜观天象,见东方紫气腾腾,知道有不世圣人即将来临。于是开关迎候,辞去官职,追随老子入秦,于楼观台得道大成。后来,秦晋争霸,秦军劳师袭远,千里奔袭中原的郑国(在今南阳),被郑国贩牛商人弦高识破,无功而返。在回程的函谷关遭遇晋军伏击,主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被俘,全军复没(见《左传·崤之战》)。这个函谷关就位于崤函古道最东端。光阴荏苒,天灾人为,地貌的变迁因素使函谷关不再是险塞,其军事地位逐渐为位于崤函古道西端的潼关取代。 潼关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为曹操所筑。《水经注》曰:“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地当潼水入黄处,“东连鼎湖,西接太华,秦岭障其南,洪流绕其北,所谓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据古人杜氏记载:潼关关楼建在一座高约百余米,阔约数千亩的土山上,即女娲山(当地人称其为“东山”)。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这里属于秦岭头部。南连伏牛山脉,东接崤山。山地主脉自西向东,支脉分向南北,形成大小峪道,山高坡陡,峰峦叠障,岩石裸露,土层浅薄。整个关城,东起西峪,西至华阴县蒲峪,北临黄河,南踞山腰,险要异常。是天作地合的关中东大门,兵家必争之地。 ​​​ 关城“依山势曲折,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五丈,南倍之。其北下临洪河,巨涛环带,东南则跨麒麟山,西南跨象凤二山,嵯峨耸峻。面对风陵,北连蒲关,河山之险迤逦相接,实为天然形势之雄。”门开六处:各有城门两道,中有瓮城相连。东曰金陡,(先改迎恩后改屏藩两陕)。西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抗日战争时期,陈诚曾题“中流砥柱”巨幅匾额悬挂于内城楼上。南曰上南(先改凌云后改麟游)和下南(先改迎熏后改凤翙)。北曰大北(先改吸洪后改镇河)和小北(先改俯晋后改拱极)。东门外原有潼关坊,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兵宪张公维新改题“三秦锁钥”。西门建“四镇咽喉”坊以配之。“南北水关闸楼两座,南七间,北九间,规制宏爽,映照川塬。潼水流经其下,穿城而过,中间跨以石桥,名曰潼津(后又建一木桥名曰右任),宛若长虹,覆波往来,堪称名胜焉!”《潼关县志》。 旧潼关南有秦岭,西近华岳,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地貌南高北低,跌宕明显,呈台阶状。由南向北分为山地、残原沟壑和黄、渭河谷三种类型。​潼关就建在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上,东侧是名为远望沟的深沟,西侧是名为禁沟的深壑,二者沟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复冲刷下变得壁如刀削。在禁谷山谷两侧建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禁沟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秦岭,南北长约15公里,底部经冲刷形成宽30米的坡道,自然形成通往潼关城后路的军事要道。《潼关卫志·兵略》记载,十二连城,从南郊延伸至山麓,每隔三里有一。每座城设有士兵百人,中枢城池则左右呼应兵力更多,并配备火器和矢石,以便于各城之间的联络声援,即使面对百万大军,也难以轻易突破这关隘。地形使潼关成为天然的屏障,在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二险关。想登上麟趾塬要经潼关第一道门户——金陡关,即使打破金陡关,前面还有名为黄巷坂的窄路,其形式是南依高原,北临绝涧,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单车。当地人亦称之为“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沿着黄巷坂上了塬体,然后顺着潼水走到潼水、渭水和黄河三水交汇之处,才算来到潼关面前。而通过潼关城后,下了塬体就来到禁沟,禁沟向南可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方向,所以也是防御要塞。 历史上因潼关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窄狭而险,又称为桃林塞。自函谷关到潼关东,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故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大诗人杜甫“三吏”之《潼关吏》所言的“桃林战”就发生在这里。监军宦官边令诚严令老将哥舒翰率长安拼凑的弱势唐军出战凶狠的安禄山叛军,酿成桃林道上,将几十万败卒弃于黄河水中的惨剧。其军事地位和险要可见一斑。 建在黄土塬上的潼关,隋代南移数里,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固定关城态势。一直到抗日战争前期,潼关经受了7年的炮轰,依然成功地把日本兵挡在关外。古城虽伤痕累累,建筑物毁损过半,但基本风貌还保存完好,城墙高耸,关楼壮丽,城内有十来条大街,50多条巷道,关城内外、山上山下建筑物鳞次栉比,气势雄伟壮观。 (未完待续)

0 阅读:0
杨森林文化

杨森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