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遇见35岁男人,一见钟情,尽管父母强烈反对,她仍执意结婚。婚后31年她没做家务,丈夫认为她做家务是浪费才华。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对“奇特”的情侣在首都北京成家立业,引起了无数人的热议和质疑。当时,人们都在嘀咕:一个年过而立、平凡的工厂工人,怎么可能娶到才高八斗的清华校花?这听起来简直天方夜谭。
其实,这对奇特夫妻的身份并不奇特。男主人公麻一铭,平时虽说也就是个工厂技术员,却颇有些文化人的修养。女主人公陈薇,虽是书香门第出身,年纪轻轻却已是清华学霸,前程无量。
两人就这样被一场缘分撮合,从陌生人渐入佳境。说来也巧,在一次普通的火车行程中,一见钟情的麻一铭鼓起勇气,主动向陈薇搭了话,展开了这段罗曼史。
然而,没过多久,年轻英俊的麻一铭就向陈薇的父母说亲了。可好巧不巧,陈父陈母竟无情地否决了这桩姻缘,理由是两人的身家背景悬殊太远。
一位是清华高材生,未来无疑前程似锦,另一位却只是个工人阶层,家里也无房无车,怎么看都不般配。陈父陈母盘算来盘算去,最终劝阻女儿:这辈子可别误了大好年华,婚后还要为柴米油盐担忧!
作为父母,他们的担心实属无奈。可陈薇对他的情谊也是矢志不渝的,哪怕世人横眉冷对,她也决计不会改了初衷,依旧一往情深,坚持要嫁给麻一铭。
于是,这对性格迥异的恋人就这样修成正果,喜结良缘了。面对世人的质疑,陈薇坚持选择麻一铭,原因其实也简单得很。按她的评语说:“这个男人虽说是个工人出身,却不失谦逊有礼,而且看问题的角度独到通透,跟我何其有缘。”
总的来说,麻一铭虽不是什么富商大贾,却一门心思只想成全妻子的事业。从结婚那天起,他就主动放弃高薪工作,专心侍奉妻子,包办家里的杂事。就连陈薇生了个儿子,他也全职当起了家庭主夫,尽职尽责。
“男人啊,就该为家人默默付出。”麻一铭如是说。自此之后,他便开始了漫长的“贤夫”生涯。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薇渐渐就成了国内有名的“女院士”,更被冠以“护国女神”的绰号。身为军人的她,每每遇到重大疫情就会奋不顾身、忘我工作。
2003年的“非典”、2014年的“埃博拉”,再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陈薇都是首当其冲、奋勇直前。作为医药专家,她带领科研团队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研发出一种种救命的疫苗,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健康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每每陷入这样的非常时期,麻一铭都是孤身扛起一家家务,静静地等妻子平安归来。别人可能会对他直呼“怀才不遇”,但他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自己这点才华,终归还是“小巫见大巫”,爱妻的才能,才是真正无价的瑰宝,应该毫无保留地被施展出去。
难能可贵的是,麻一铭不仅言语如此谦逊,行动上也淡然处之。从未有一次看到他对妻子的工作耿耿于怀、牢骚满腹。相反,一回家他便化身“家庭煮夫”,忙前忙后料理家务,让陈薇安心工作。
就这么一干就是几十年。陈薇以“院士”受人敬仰,麻一铭却甘当沉默的“陪衬”。不争不抢、不喊不叫,别人或许会觉得他“形单影只”,可他自己却是“乐在其中”。长年以来,默默支持妻子、顾全大局,正是他的顾家理念。
后来有人采访陈薇时,不禁问她:“您的事业凝聚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啊!作为您最亲密的伴侣,麻先生对您有何贡献?”
陈薇这时露出怀念的神情,诚挚地说:“没有这位贤内助默默付出,我也不会获此成就,他无疑是我人生的最佳拍档了。”
这份默契的伉俪之情,自然也赢得了社会广泛赞叹。2020年,年近花甲的麻一铭终于受邀出席国家颁奖仪式,和妻子陈薇一同受到了“人民英雄”称号。这一刻,不禁让在场者热泪盈眶:他们这对“奇特夫妻”,三十余载携手相伴,今日终于获取应得的殊荣。
不知不觉,眨眼间这对陈、麻夫妻就风雨同路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一路上他们携手走过了人生诸多台阶,彼此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爱情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