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焦电影史 米娅·汉森-洛夫:从女演员到《电影手册》影评人到最佳导演
2016年于佩尔除了在《她》(Elle)中展现了震慑凛冽的表演之外,同年在另一部《将来的事》(L'avenir)中饰演哲学老师娜塔莉,后者不仅是于佩尔在银幕上拿捏多面角色的,更重要的是导演米娅·汉森-洛夫闯进了我们的视野,该片也成为2016年难以令人忽视的佳作之一。
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2月5日,拥有德国哲学的硕士学位,其父母也是哲学系老师。她在一个将爱看得很重的家庭中成长,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视远在物质追逐之上,将美、真理、自由视为至上美德。不得不说这样理想主义般的成长经历在洛夫的精神世界、电影美学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作品氛围即是如河流般清澈、舒缓,静静流淌。
于佩尔与女性导演的组合,在试图理解电影的视角上很容易将方向引领到女性主义的区域中来,洛夫也不囿于女性导演的创作视角,在2014年多伦多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获国际影评人奖提名、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金贝壳奖提名的《伊甸园》(2014)便是多重视角构成的一个时代复刻的影像。片名“伊甸园”大致是描述一种“迷失在音乐中”的状态,主角保罗在青年至中年的时间中浸身于这种状态之中。这并不是米娅首次展示在一段漫长的时间中主角的生活,2011年在洛迦诺电影节获金豹奖提名、特别提及奖的《再见初恋》则是以少女卡米儿的多年生活为线索进行着故事的讲述。洛夫的女性视角无疑是贯穿在目前她所有作品之中的,她始终以一种拥抱的态度,描绘出的人物皆是逐渐成长起来的孩子,少以对立的视角站在两性、同性之间,平等自由的男女、磕磕绊绊的生活在洛夫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相比保罗•范霍文在《她》(2017)中将于佩尔剥离得更彻底不同,洛夫在《将来的事》中交给于佩尔的任务来得比较轻松(至少在身体上),如果将前者比作在清醒时刻对米歇尔精准无误的解剖,于佩尔在后者中饰演娜塔莉更像是在河流中的窒溺——两部电影一先一后似乎皆瞄准了一位女性值得书写的时刻,两者却完全处在没有交点的平行时空。对于洛夫而言,她笔下的主角不再是不经世事的孩子,她选择了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塑造娜塔莉为高中的哲学老师,洛夫的母亲也有参与《将来的事》剧本创作;包括黑猫潘多拉也是确有其猫(原名Desdemona),为了尊重她的隐私,角色更名为潘多拉。
全文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