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核武器,就没有话语权”,她是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女科学家,美方她不让

蜀山史道道 2025-02-11 00:31:01

“没有核武器,就没有话语权”,她是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女科学家,美方她不让回国想让她留在美国,出动FBI监查她,结果令人意想不到。  

“为什么要把我拦在这里?”

1956年,一艘从美国驶往中国的邮轮上,一位身穿素色旗袍的东方女性,正与几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激烈地争论着。这位女性,就是后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王承书。   时间拨回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的王承书,内心激动不已。她第一时间找到同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丈夫张文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回去吧!”   两人都是物理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在美国拥有优渥的生活和体面的工作。但面对祖国的召唤,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   然而,回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美国政府明令禁止理工农医类的中国科学家回国,王承书夫妇自然也在被限制之列。为了阻止他们回国,美国政府对他们进行了严密的监控,甚至威胁要扣留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儿子。   面对重重阻挠,王承书夫妇并没有退缩。他们一方面积极争取回国机会,一方面悄悄地将自己的书籍和资料分批寄回国内。经过长达七年的努力,1956年,他们终于获得了回国的批准。   然而,即使在他们登上回国的邮轮后,美国FBI仍然不肯罢休。他们对王承书夫妇进行了彻底的搜查,甚至连鞋底也没有放过。在邮轮即将离开美国领海时,FBI探员递给王承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美利坚随时向你们敞开大门!”   王承书看也没看,直接将纸条扔进了大海。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到祖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国后,王承书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为国家培养人才。   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中国的尖端武器研发一度陷入困境。为了打破困局,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希望她能转行从事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   分离铀同位素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高度机密的任务。这意味着王承书要放弃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从零开始,并且要隐姓埋名,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   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王承书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为了尽快掌握分离铀同位素的技术,王承书秘密前往兰州504厂,那里保存着苏联专家留下的三本笔记。然而,由于语言障碍和技术难度,这些笔记一直无人能够看懂。   王承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夜以继日地研究这些笔记。经过几个星期的奋战,她终于弄懂了其中的奥秘,并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   在王承书的带领下,科研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最终在1964年1月,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浓缩铀,比原计划提前了113天。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世界震惊。这一刻,中国人民终于挺直了腰杆,不再受制于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项伟大的成就背后,默默奉献着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王承书。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王承书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又接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的任务,并在氢弹、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这些“神秘的任务”,王承书常年奔波在外,吃住在单位,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她的丈夫张文裕同样是一位物理学家,他也默默地支持着妻子的事业,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王承书在兰州工作了整整17年,直到1978年才调回北京核工业部。这时,她已经66岁,曾经风华正茂的她,与丈夫团聚时已是满头白发。   尽管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承书的生活却极其简朴。她每月工资280元,其中200元用来交党费,自己只留下基本的生活所需,省下的钱都捐给了科研项目,或者资助贫困青年。   1992年,张文裕去世后,王承书将丈夫一生的积蓄13万元悉数捐出,分别为西藏建了一所小学,为福建的小学建了一栋实验楼。   王承书还立下遗嘱,把自己的资料书籍留给科研事业,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把身后遗产捐给希望工程。   1994年6月18日,82岁的王承书在北京安详离世。直到这时,她的生平事迹才被公开,人们这才知道,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还有一位女科学家,她叫王承书。   在整理王承书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坚决完成任务,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王承书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她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正是因为有王承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中国才改写了“没有核武器,就没有话语权”的格局,在世界舞台上昂首挺胸。他们是祖国的脊梁,是民族的骄傲。   向为祖国献身的科学家们致敬!向伟大的“巾帼英雄”王承书致敬!他们才是我们应该追逐的星。

0 阅读:31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