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个特点,如果没有极为清醒的头脑和认知更新能力,他早年经历获得的认知,将会伴随终生。 比如;小时候如果挨过饿,一辈子都对食物有执念。比如:年轻的时候经历过物资匮乏,一辈子不囤东西就难受,必须把家里他认为重要的东西囤够量,才安心。 放在小孩的成长上,也是如此,过早让他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并不是件好事,小孩会带着一种危机感度过一生。 这种危机感,会化作隐隐的焦虑,让他一生不得安宁。反之,小时候被父母保护的很好,在阳光安全富足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有一种踏实感,会有自己配拥有好东西的自我认知。 这种认知很重要,是一个人未来人生走向的基石。人生有两种底色,一种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另一种认为生活是困难的,美好是暂时的。 对于小时候无忧无虑长大的孩子,他们认为生活就应该是正常的,运转良好的,眼前出现一些问题都,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只要问题解决了,生活又会像以前一样美好,这种人是幸福的。 另一种就糟了,他们觉得生活总出问题,才是正常的,短暂的,没问题的、短暂的无忧无虑,是不值得享受的。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总出问题才是正常状态,没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这就是那种隐隐的焦虑,挥之不去的根源。所以,小时候不要让孩子体会动荡和不安。 对此,有人错误的理解了问题,本身问题中有两个字很重要,还原。 为什么不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社会的残酷不需要还原,小孩子之间组成的群体,本身就带有原始人的残酷。 有句话说的很好,每一个新生儿的降生,都是野蛮人对文明的入侵,文明是需要教化的,而野蛮是天生的。 所以,根本就不需要还原社会的残酷。小孩的生长过程中,自然会体会到社会的残酷,一群小孩子组成的群体,也是一个小社会,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互相欺负、霸凌或者拉帮结伙、嘲笑什么情况都有,需要还原吗? 有人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要么把孩子保护成傻白甜,要么就让他活在残酷之中,就不能两者同时存在吗? 我觉得家长最重要的责任,不是挡风遮雨,也不是作为孩子与外界之间的滤镜,而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基本认知。不论外界有多少狂风暴雨,只要回家就没事,家里永远是避风港湾,这就足够了。 外界负责鞭打残酷,家里负责疗伤就行! 但太多家长,根本做不到成为避风港湾,反而爹妈,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狂风暴雨,这就太操蛋了。 想象一下一个原始人,在荒野中,一会有猛兽,一会有毒蛇,他连滚带爬往山洞里跑。如果山洞里意味着安全,有食物、有篝火、有同伴,他知道只要跑回山洞,自己就安全了。 如果跑回山洞,他左边蹲着一头狮子(父亲),他右边蹲着一只老虎(母亲),无处可逃,那是怎样的绝望? 总之,社会的残酷,不需要你还原,残酷和温暖可以在社会上同时存在。
人有一个特点,如果没有极为清醒的头脑和认知更新能力,他早年经历获得的认知,将会伴
浮休的灵魂
2025-02-11 09:53: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