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西石泉县谭福全,带着孩子在河里淘金,突然女儿指着刚铲出的沙子大喊:“爸爸快看,有虫子。”不料谭福全细看后脸色大变,瞅了瞅四周,立马揣进兜里,拉着孩子们赶紧往家里跑。 1984年,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谭福全在自家水塘淘金时,意外发现了一件神秘的金蚕。 这件金蚕的珍贵程度不可估量,后来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那是1984年的一个夏日,骄阳似火,谭福全一如往常带着孩子们在河边辛勤劳作。 汗水淌进了眼睛,他抹了把脸,突然听到女儿惊喜的呼喊:"爸爸快看,沙子里有只虫子!" 谭福全凑近一瞧,只见铲子上的泥沙中,赫然趴着一只通体金黄的"蚕宝宝"。 这哪是什么虫子,分明是件金器! 谭福全顿时紧张起来,连忙四下张望,确定没人注意到这边的动静后,一把将"金蚕"揣进兜里,拉起孩子就往家跑。 到了家门口,谭福全神神秘秘地把老婆孩子都喊进屋,关紧门窗,这才小心翼翼地掏出"金蚕"。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真的是只蚕耶!""上面还有花纹呢。" 老婆看到丈夫一脸凝重,忍不住问道:"这到底是啥?" 谭福全一时也拿不准,只觉得这"金蚕"质地非同一般,极有可能是纯金打造,若是当了钱,足够置办今年的年货了。 想到这,他不禁喜上眉梢。 可一转念又犯了愁,这东西来路不明,万一是件值钱的文物,自己擅自卖掉就是违法。 左思右想,谭福全决定先瞒着,等找个机会向识货的人打听打听再说。 第二天,谭福全的孩子不小心把"捡到金蚕"的事说漏了嘴。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快传遍周围几个村子。 不出半日,谭家就来了两个自称"文物收藏家"的男人,开门见山要看金蚕。 谭福全心中起疑,可又不好拂了人家的面子,只得硬着头皮把"金蚕"拿了出来。 不料那两人一见物件,眼睛都直了。 其中,一位蒙古国商人提出出价8000元收购这条金蚕,8000元在当时无疑是巨款。 然而,谭福全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出价,因为他知道这件物品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而是国家的财富。 在当时的中国,8000元是巨额的财富,对于一个身处困境的家庭而言,能够改变命运。 但谭福全坚持认为这是一件国家级文物,应该保留。 不久后,谭福全决定将金蚕送到西安鉴定。 由于他自身文化程度有限,他无法判断这条金蚕是否真如传闻所说那样珍贵。 西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初步判断这条金蚕为假物,并表示需要送到北京进一步鉴定。 这时,谭福全并未放弃,而是回到家中,继续期待着答案。只是,金蚕的命运并未随着这次鉴定走向光明。 经过长时间的追踪与研究,考古专家最终确认,这条金蚕属于西汉时期的遗物。 它是用红铜铸造,表面覆盖金箔,工艺精湛,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 专家们表示,这条金蚕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中的空白,更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这件金蚕如今被视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尽管金蚕被认定为无价的珍宝,谭福全的家庭却并未因此改变命运。 谭福全捐赠金蚕后,由于长期的艰苦劳作和贫困生活,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罹患肺癌,并于2000年去世。 此时,谭福全的遗孀傅远香依然生活在困境中,艰难度日。她始终坚持自食其力,靠做些零工维持生活,不依赖任何社会救助。 直到2017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金蚕开始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陕西省政府也决定每月给予傅远香500元的养老补助。 然而,傅远香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节俭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依赖这笔救济金,而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日。 她认为,文物归国家所有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歌颂的地方。 "鎏金铜蚕"的出土,不仅证明了汉代养蚕业已达到相当规模,也折射出丝绸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众所周知,汉代是丝绸之路开辟的鼎盛时期。当时,凭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中国的丝绸产品远销海外,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而"鎏金铜蚕"的精美工艺,则体现了我国古人在冶金和铸造方面的高超造诣。 专家介绍说,鎏金是一种在铜胎表面镀上薄薄一层金的技法,需要对铜、金的熔点和流动性有深刻了解,才能让金均匀地"漫流"到铜胎的每一处。 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工匠就掌握了如此考究的制作工序。 参与鉴定的专家无不为谭福全的义举所感动,他们紧紧握住这位朴实农民的手,由衷地说:"你为国家守护了一件无价之宝,这种品德实在难能可贵!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谭福全却笑着摆摆手:"我没别的想法,就盼着这只'金蚕'能永远留在博物馆里,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1984年,陕西石泉县谭福全,带着孩子在河里淘金,突然女儿指着刚铲出的沙子大喊: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1 12:36:05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