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给全系上智驾,但基本不涨价,这说明比亚迪非常清楚,自己在智驾的短板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快速补齐了。
很多人说比亚迪有几百万台车在路上跑,所以可以采集的数据比特斯拉多,一旦做智驾就可以摧枯拉朽,这是没有最基本的智驾认知的。
你要采集到实际上能用的数据,需要从一开始就从传感器到智驾芯片都做好准备,而显然在本场发布会之前,比亚迪的车型普遍都没有做好这些准备。
不然的话,这场发布会之后第一个要推送天神之眼的就不只是夏,还包括之前一些有高阶智驾的腾势车型了。
事实上,比亚迪之所以加量不加价,不是因为看低利润,要普惠大众,而是现在智驾竞争已经刻不容缓,比亚迪必须要全量给车型上智驾,用自己的体量优势,快速抹平数据上的差距。
比亚迪一年几百万的体量,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追上和其他公司的数据差距,这就是新能源全球龙头老大的熊熊魄力。
对于市场来说,比亚迪的入场对于智驾也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我们把中国汽车市场的智驾目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特斯拉蔚小理为代表,把智驾做到一个能用的阶段,对于大家来说,智驾更大程度上像是一个玩具。
第二个阶段以华为为代表,用智驾安全,辅助新媒体渠道,广泛拔高大家对智驾的附加值认知。
另一方面来说,花粉对于华为智驾的狂热追求,也让大家看到了国产汽车也能有强大的品牌效应。
第三阶段,就是比亚迪裹挟着自己定义行业的话语权,把智驾这个卖点完全铺开。
智驾的大众化即将展开。
对于华为智驾来说,做得好当然很重要,但是花粉最看重的其实还是“信任华为”,因为华为技术力强大。
这就像米粉觉得华为的智驾就是坑蒙拐骗,但是小米的智驾肯定天下第一,因为雷军是做过软件的(办公软件),所以小米的智驾天下第一。
而比亚迪做智驾最强大的逻辑就是一开始我提到的认知谬误——比亚迪的车卖得最多,车都卖这么多了,智驾还能做不好?
虽然这个逻辑不成立,但是确实最强大的大众逻辑。
对于消费者来说,买一个十几二十万的车,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开销了。
他的试错成本非常高,他必须要买一个销量最大的(保值率,售后成本),最多人认可的产品。
这也就是比亚迪的杀招,比亚迪的智驾体验只用做到60分,就可以达到80分的效果。
因为大部分人根本就没用过智驾,只要用了,就会有远超预期的体验。
但这个阶段也必然是混乱的,会出现大量的问题,突然路上出现几百万辆智驾车型,这个和以前一年多几十万台,是完全不同级别的交通冲击。
从市场角度讲,2025年谁对比亚迪智驾下狠手,疯狂对标,谁就可以吸走比亚迪智驾最多的溢出的大众流量。
25年之后,再对标就没那么容易了。
过了27年,中国智驾认知恐怕就没有任何新的机会,决战将彻底结束。
所以叫比亚迪是迪王是毫不夸张的,只有王者出手,才有这种气象。
场上其他选手如果这个时候还意识不到,这就是最后的生机,不进入疯狂状态。
那就只有一个字: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