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30日,东野主力部队顺利入关,林彪看到浩浩荡荡的队伍,深感自己由一名“无敌之将”转变为“曹操”的角色,他感慨道:“不入关之前,我是无敌之将,入关之后,我便成了《三国志》中的曹操。”这一感慨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与深意? 1948年,林彪接到毛主席的紧急命令,要求东野野战军即刻停止休整,秘密向关内推进。为了迷惑敌人,毛主席特意让外界广泛传播东野领导人仍在东北庆祝辽沈战役的胜利。傅作义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解放军已在沈阳战役中消耗了大量兵力,准备休整数月后再行动,进而轻视了解放军的快速反应。 然而,毛主席的这步棋走得极为高明,傅作义未能预料到,解放军竟能在极短时间内突破敌人防线,悄然入关。林彪接到命令后,迅速组织部队,要求各指挥官严格执行“晓行夜宿”的战略,白天加速行进,晚上保持隐蔽,不点火把,以避免敌人侦察发现行踪。经过数日的艰难跋涉,林彪带领东野野战军顺利完成任务,进驻关内。 林彪望着满怀精力的部队,感叹道:“这入关一战,我就成了曹操。”当时,他的部队士气高涨,步伐如风,林彪心中自豪,但也隐含着深深的忧虑。正如曹操带领百万大军征战四方,最终却难逃失败命运,林彪此番言论也透露出他对即将面临的激烈战斗与不确定性的警觉。 刘亚楼听后一脸茫然,林彪则淡然一笑离去。片刻后,刘亚楼恍然大悟,才明白林彪的含义。曹操在历史上曾带领大军屡战屡败,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胜利,而林彪此番言辞,表露出他深知这次入关的战役将注定艰难而充满风险。 在入关后的战略布置中,林彪迅速指挥部队切断了北平与外界的联系,确保傅作义无法及时得到支援。傅作义此时并未意识到东野部队的迅速调动,他仍旧以为自己掌控局势,未曾料到林彪早已部署妥当,准备一举攻下天津。林彪此举无疑是为了摧毁傅作义的防线,确保解放军可以顺利进军关内。 林彪的这一行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一场成功,更是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和战略部署的完美体现。入关的决定,将改写整个战局的走向,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8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