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下辖的多个师战斗力差距较小,通常由多个主力师组成,而不是强师与弱师搭配。这种战术布局使得国民党军队在面对敌军时,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战斗力,尤其在坚守城市、村落和工事等防御性战斗中,凭借充足的补给和火力优势,展现出极强的韧性。
然而,这种以强师为主体的军队结构虽然在抗战初期给国民党带来了不少优势,但随着战局变化,这一优势却逐渐成为了他们的内部冲突的导火索。当这些力量不是用于抵抗外敌,而是被用来对付国内的同胞时,便成了威胁,导致了内部的政治和军事动荡。
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并未继续全力抗敌,而是逐步陷入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自满情绪中。党内的各派系开始分化,逐渐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不同政治势力,垄断了党内的政权资源。在这种政治氛围下,国民党的领导层逐渐偏离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转而把精力投向了内部的权力巩固和党羽壮大。地方的税收一度翻倍,民众生活困苦,国家治理陷入了混乱。
蒋介石上台后,实行独裁的统治方式,对于下属的意见,他选择性地采纳,尤其是自己认可的意见,不满者则遭遇打压。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许多真心为国效力的人被排挤出局,只有那些同流合污的人才能在国民党内生存。国民党占领了大部分地区,但由于地方军阀的横行,许多地方成为了“土皇帝”般的独立王国。蒋介石虽然意识到地方军阀的不受管控,但由于自身的政治斗争和对反对派的打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顿,导致国民党政权在地方的掌控力大幅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的军力不再专注于抗敌,而是用于内部压制,特别是在对待民众和党员时,逐步形成了对立态势。相比之下,虽然共产党没有通过剥削人民来为自己提供资源,但国民党则通过增加民众的负担,强制壮丁入伍,压榨了大量的人民财富,使得民众的生活更加困苦。
总的来说,国民党的内斗和权力争夺,逐渐让他们从一个抗战中的主力转变为一个更加腐化、远离民众利益的政权。这种转变不仅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也为日后的政治变局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