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1999年对印度的拜访,揭示了一幅既富有魅力又让人深思的画卷。作为一个满怀敬意前往探寻印度文化的文学家,他满心期待地希望亲眼见证恒河的纯净神圣。然而,现实与幻想的差距让他大为震惊。当年印度文化部部长自豪地宣称,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有可能赶上印度,这句自信满满的论断也许隐藏着更深层的文化和环境问题。
当余秋雨站在恒河边,他发现这条被尊为“母亲河”的水流远非他想象中的神圣清澈。现场拥挤的人群和漂浮的杂物无不显示着这条河流承载的巨大环境负担。印度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和历史悠久著称,但文化辉煌的背后,对生态的忽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恒河本应象征生命与净化,却蒙受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浮尸的严重污染。早在2007年,瓦拉纳西流域的大肠杆菌数量便惊人地超出健康标准,恒河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这样的现实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摧残,也反映出一段历史文化的错位与反思。对于曾经孕育伟大文明的印度而言,恒河的污染并非独立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缺乏环保意识的结果。余秋雨在目睹如此景象后,表达了对古印度文明缺乏历史责任感的遗憾。恒河依旧是千百万印度教徒心中的圣地,他们对这条河流的信仰与情感无可替代。或许,正因为这种深厚的信仰,不少印度人对恒河水质的幽暗现实选择性无视。未来的二十年,是机遇中的一程,也是严峻的考验,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更加可持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