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看中国不顺眼”的西方媒体,最近却出现了一件颇为反常的事情——臭名昭著的BBC竟然在一部新推出的纪录片中直言《中国制造2025》堪称“中国高科技崛起的证明”,还引用外国网友的话称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如此自我“打脸”的一幕让国内外网友惊呼“见鬼了”。一个长期以妖魔化中国为主线的媒体,似乎忽然换了个口吻。这背后到底是出现了什么变化?绝非偶然,更像是一场全球媒体生态中别有用心的权宜之计。
要理解BBC的态度为何大幅转向,必须回看它过去的行为。该媒体曾无数次利用灰暗的滤镜和片面化的选材,试图将中国描绘成“落后、不自由”的刻板形象。无论是疫情期间的武汉街景,还是新疆当地的民生故事,BBC不是在“适配滤镜”,就是用镜头语言讲述一个与事实背离的故事。更有甚者,任何在海外为中国辩护的人士都会成为BBC攻击的对象,比如自媒体博主Jason和Lee Barrett父子因公开反驳其虚假报道,而被扣上了“大外宣”的帽子。然而,目前全球权力转移剧变,经济格局重塑,中国高科技竞争力的真实崛起再也无法掩盖。即便是像BBC这样的媒体,也不得不因为局势的现实而调整策略,表面上呈现出客观中立的姿态,但这是否还掺杂了其他的利益考量?
从更深层次的国际背景来看,BBC态度的变化其实折射出西方国家内部的紧张局势。以特朗普执政期间为起点,美国大幅缩减对外宣传机构的预算,BBC过去每年依靠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巨额拨款实现“全球说教”。但随着资金链断裂,这些机构要么削减业务,要么转变立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BBC的种种表现,倒更像是在向潜在的“金主”施压:停止资助可能导致其立场动摇。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实力也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不断扩大影响力。TikTok、小红书等用开放方式打破了西方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直接削弱了BBC一类媒体的“信息霸权”。这不仅使得它们不得不挤进舆论的“竞价战场”,还为其适度示好中国创造了必要条件。
从“阴间滤镜”到正面评价《中国制造2025》,这似乎是BBC的一段“自救”旅程,但恐怕它并未因此真正改变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对中国而言,更重要的是以持续提升的内在实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让全球公允客观地认识到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而某些西方媒体能否长久抛开偏见,此时还无法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国际舆论格局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巨变,西方媒体绝对话语权的时代正在加速消融。中国不需为其话语买单,事实的力量足以赢得更多信任,这是对“滤镜操控”的最有力回击。
momo
这套路跟NASA一样一样的,对面很强!需要打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