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掀城市反思潮 随着DeepSeek的大火,杭州“六小龙”进入舆论视野。很多人对“六小龙”知之甚少,更不太清楚“六小龙”在全球AI领域意味着什么。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六小龙”为:DeepSeek的深度求索、春晚扭秧歌的宇树科技,以及游戏科学、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这些最近集体崛起的新技新贵,凭借各自领域创新,成为暴打硅谷的“东方神秘力量”。因为齐齐扎堆杭州,所以被科技观察者称为杭州“六小龙“。对此杭州也是不遑多让。
新年伊始,就在《浙江日报》以《打响“创新浙江”品牌当头炮,“杭州六小龙”引发“神秘东方力量”》为题,介绍他们在助力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最先破防的是广州。因为“AI三杰”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Kimi创始人杨植麟、人工智能专家何恺明都是广东人。为什么他们不选广州甚至不选深圳,偏偏落子杭州?
然后广州人就开始反思了,广东虽然同样经济发达、创新包容,但在基础科学、原始创新方面还不够,顶尖大学少,科研力量不足,最后痛定思痛,根子落在缺乏长期主义上。这种反思确实触及灵魂。
最早广州依托三来一补起家,在模仿香港的道路的狂奔。高周转、容易挣的快钱挣多了,就很难再沉下心来搞创新。心气上的消糜,必须导致君以此兴,必以此衰。此后深圳、武汉、上海也都开始加入反思阵营。但反思最深刻的是南京。
从2月7日短短4天,连发四问反思南京为什么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从产业土壤到营商环境,从创新基因到城市服务,可谓深入骨髓。南京狠起来真是连自己都不放过。虽说南京和杭州同为长三角省会,高铁距离仅仅1小时。但经济首位度根本不在一个等量级。
杭州GDP占全省的25%,几乎是南京的2倍。在省内,苏州才是江苏的经济一哥。既然没有可比性,其它省会城市躲都来不及,为什么南京非要趟这浑水,甚至通过省委机关报公开质问自揭家丑呢?所以有人认为南京用力过猛。我倒是觉得,南京需要这样的当头棒喝,这是一种敢于破局的勇气。
他们接着广州的思路继续追问:作为中国软件第一城、坐拥全国前三的科教资源,为何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连杭州六小龙中的一条蛇都没有抓到?为什么国家级新区不如一个余杭未来科技城?他们赫然发现:广东缺的,南京都有。
比如说科教资源,南京拥有53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13所双一流高校,总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南京大学有37个学科上榜。同时南京还拥有中科院南京分院、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0位院士。
在国家级科技成果中南京独揽116项,在15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南京排第5,远高于杭州的13。但如此丰富的科教资源和超凡的智力密度,却陷入“实验室到货架”的死亡谷。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技术合同交易额仅是杭州的一半。每年培养出的几十万高端人才,最终都是为他城做嫁衣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城市定位不同。
杭州是服务型,南京则是研究型。正像一位圈内人士所感慨的那样,南京的教授在闷头搞论文、从上面拿课题,而杭州的教授则忙着研究市场、招团队开公司。这就是文化差异。事实上像14所、南大、南瑞都很强,而且都是国家队主导。但在从0到1的过程中,南京就是迈不出关键性一步,缺乏落地土壤。
一位芯片创业者曾抱怨:在南京找产业化资金,比找院士还难。数据显示,南京年均科技补贴超30亿,力量不可谓不大。但其中的75%都流向营收10亿以上企业。这对小微特别是科技小微企业非常不友好,也就不可能孵化出DeepSeek这样的新质生产力。但这并不代表南京就没有参与创新产业链,事实上南京缺的是创业生态,缺的是科技巨头,缺的是新兴产业集群的氛围。但这种氛围并不是喊喊口号,出几个政策就能营造的,需要坚持的是长期主义。
从政策支持上来看,杭州仅仅三个 “15%”支持政策就让人羡慕到哭。实打实的资金吸引了大量的小微科创企业落户。肉眼可见的是,杭州到处都是众创空间,创新咖啡,无论是场景还是服务,那叫一个好。再从高端人才来看,虽然南京坐拥13所双一流大学,拥有292个博士点、21万在读研究生,但2024年人工智能企业50强中无一入围,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端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而杭州一个阿里就虹吸数万人才。
再从城市调性来看,南京作为江苏的实际省会、安徽的经济省会、台湾的精神省会,一个连砍几棵梧桐树都能引发一场舆论喧哗的地方,怎么可能卸下路径依赖,把钢铁,化工等优势丢掉,去扎堆搞科技应用?个人认为,南京作为科研成果的输出城和产业链的配套城是历史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说南京不努力。恰恰南京是非常努力而且常常反思。
此前南京就“为什么会错过互联网电商”也进行过一场深入灵魂的讨论。但南京的区位和文化基因决定了偏体制偏传统偏大国重器,这是属于南京的长坡厚雪,历史使命。不是所有城市都要搞个网红脸,一窝蜂地搞AI搞直播经济。南京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南京之所以拿自己的短板比别人的长处,并不是为了要在这波AI大潮中拍马赶上,硬造出南京七小龙八小蛇出来。而是为了摆脱路径依赖,提升创业容错率,赶上新质生产力这班车。正如市委书记周红波指出的那样,“我们希望南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并能迅速弥补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城市氛围更宽容、更包容民营力量的生长、更注重小微企业。”
他们从与杭州的全方位比较后发现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杭州的容错率较高,也比较能容忍一定的创投失败,年轻人敢闯敢做。发文前得知南京江北新区一间年轻科技企业,刚研发出全球最薄的柔性电池。这告诉我们:南京缺的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躬身破局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
willy_jin
写到后来泛起一阵阵酸劲。写这么多都是废话。简单来说就是国企和民企的区别。南京靠的是国企,是国家赏饭吃。杭州乃至浙江靠的是民企,自有那一股子闯劲,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