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之前,德国、日本和美国不仅对我国的万吨级重型设备实施技术封锁,还公开讥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2-12 00:21:56

2000年之前,德国、日本和美国不仅对我国的万吨级重型设备实施技术封锁,还公开讥讽中国无法制造垂直挤压机,然而,仅仅九年后,中国成功研发出3.6万吨级挤压机,震惊了国外,令他们感到不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以20世纪90年代为例,每吨无缝钢管的售价高达2万多美元,一根管子的价格足以购买一辆豪华轿车,更令人尴尬的是,即便出得起高价,这些国家也未必愿意出售。   面对年需十万吨的庞大市场需求,我国不得不在高价与技术封锁的双重压力下寻求突破,北方重工集团曾多次尝试引进技术,却屡屡碰壁,美国方面直接拒绝接触,而德国企业开出天价条件,即便投入10亿资金也只能获得使用权,根本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在这般困境之下,我国决定启动代号为“360工程”的自主研发计划,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是要研制出3.6万吨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当时的国际最高水平是美国的3.15万吨级设备,而我国的技术还停留在3000吨级水平,这般跨越式发展在外国专家眼中简直是天方夜谭。   中国工程师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可行”是可以被打破的,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做起,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攻克技术难关,重达1500吨的机架安装、上千吨设备的精准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但正是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让团队在短短三年内就实现了惊人突破。   2009年7月,我国首台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完成热试车,并顺利挤压出第一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这台设备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创新,包括独特的预应力钢丝缠绕结构、机器人辅助安装系统等,获得8项发明专利和9项实用新型专利,更令人惊喜的是,整台设备的制造成本仅为3.4亿元人民币,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更打破了国外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那些曾经断言“中国30年也造不出来”的专家们,不得不为中国工程师们的创新能力惊叹。   通过这次突破,我国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更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工艺规范,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3.6万吨级挤压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中国的重型装备制造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我国制造出4万吨模锻压机,同年又突破性地研制出8万吨模锻压机,随后,青海康泰机械历经7年,投资近12亿美元,成功研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6.8万吨挤压模锻双工位压机,这是全球首创的同时具备挤压和模锻双重功能的设备。   技术突破带来的第一个显著变化是市场价格的断崖式下跌,昔日动辄十几万元一吨的无缝钢管,到2023年价格已降至4500元每吨左右,这不仅让下游产业受益,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保守估计,仅无缝钢管进口一项,我国每年就节省外汇支出约4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突破在多个领域引发了连锁反应,在高铁建设领域,铝合金车体和零部件的自主制造能力显著提升,航空航天方面,钛合金和镍基合金等难变形材料的加工难题被一一攻克,为国产大飞机和航天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能源电力领域,国产挤压机的应用更是意义深远,作为火力发电大国,我国已建成超过100座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机组,其中的关键部件均由国产设备生产,这不仅提升了整个电力行业的竞争力,也为保持合理的用电成本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工装备制造同样获益匪浅,现代坦克、火炮、军舰等重要装备都需要高性能金属材料,国产重型挤压机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目前,这些设备可以生产长度达18米、口径1.5米、壁厚270毫米的大型钢管,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不仅是单一产品的突破,更带动了整个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进步,在研发过程中解决的诸多技术难题,如大型铸件制造、液压系统控制等,都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正是工业发展中最可贵的财富。   从最初的技术受制,到如今的全面领先,中国重型挤压机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当年那个被嘲笑“30年也造不出来”的设备,如今已经发展出全系列产品,在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3.6万吨垂直挤压机问世

0 阅读:10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