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岁的白马"白龙"在冬日的汉江中驮主救人时,它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这场始于英雄主义赞歌的故事,最终以悲剧落幕。2月11日晚,"白龙"因突发肠绞窄离世。 这七天我们见证了两极分化:既有万人请愿的温情,也有医疗资源匮乏的窘迫;既有佩戴大红花的仪式表彰,也有"牲畜终究是牲畜"的冷漠质疑。 从2月5日首诊到11日离世,当地兽医始终未能确诊肠绞窄,直至华中农业大学专家介入已无力回天。 动物的牺牲往往止步于新闻热点的生命周期。这种价值判断的吊诡在于,社会可以为一匹功勋马召开表彰会,却难以为普通动物的生存权建立保障体系。 当网友建议"喂小米粥、盖被子"时,表现出公众对专业动物医疗的集体空白。 全国执业兽医仅10万余人,平均每万头牲畜配备不足3名兽医;宠物医院接诊量中,犬猫占比超90%,马属动物诊疗资源近乎空白。 当社会能为一匹马启动全省专家会诊、能因它的死亡修改《动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能在每个城市建立动物急救绿色通道时,我们才算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壁垒。 网友在悼词中所写:"它不是牲口,是照见我们良心的镜子。"
当7岁的白马"白龙"在冬日的汉江中驮主救人时,它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一面照见
阳泽与世界
2025-02-12 13:00:41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