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大眼睛”女孩得到资助。仅因一张照片,她便声名大噪。后来,与她相关的照片更是拍出30万的高价。如今“大眼睛”当上了二十大代表,她到底是什么身份? 2022年10月的北京,金秋送爽。人民大会堂之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盛大举行。在与会代表中,一位来自安徽的女代表格外引人注意。她就是中国工商银行安徽分行团委副书记苏明娟,一个让无数人熟悉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或许还不如"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来得亲切。三十多年的时光荏苒,当年那个渴望上学的小女孩,如今已经站在了国家最高政治殿堂。 时光回溯至1991年,在安徽大别山区的一个小山村之中,8岁的苏明娟每日都需徒步24里山路方能抵达学校。为了不错过早自习,她总是天不亮就要出发。这样的求学经历,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地区并不罕见。然而,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却使苏明娟成为时代的见证者。照片中,小女孩懵懂的大眼睛里透着对知识的渴望,这双眼睛里的神情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这张照片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后,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短短8个月时间,希望工程就收到了1亿元捐款。这个数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一个令人震撼的金额。一张照片,不仅改变了苏明娟的命运,更是推动了中国助学事业的发展,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走进了课堂。 1997年,14岁的苏明娟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她以最年轻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且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当这个消息传回村里,乡亲们纷纷向她道贺。面对乡亲们的询问,年少的苏明娟已经懂得,这份荣誉比金钱更有意义。 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之下,苏明娟成功完成学业,考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上大学之后,她委婉地拒绝了继续接受资助的美意。她和父亲认为,应该把这些资源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在校期间,苏明娟不仅勤工俭学,还组织同学开展支教活动。望着山村里的孩子们,她仿若瞧见了往昔的自己。 深感自己因一张照片而改变命运的苏明娟,主动向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提出申请,将每学期900元的生活补贴捐给更需要帮助的学子。这个决定展现了一个受助者的担当,也体现了希望工程精神的代际传承。 从8岁的山村女童到14岁的团代会代表,再到大学时期的支教志愿者,苏明娟的成长历程印证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她助人的品格,也为她日后投身公益事业奠定了基础。一个偶然被镜头捕捉的瞬间,牵动了无数人的爱心,也让一个普通山村女孩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希望工程紧密相连。 从大学毕业后,苏明娟进入银行工作,开启了她回馈社会的新篇章。她把自己的首笔工资捐献给了希望工程,且每年都持之以恒地定期捐款。这种持续的付出,让曾经的受助者转变为坚定的行动者。2006年,她与当年为她拍摄《我要上学》照片的摄影师解海龙协商后,将照片版权拍卖,所得的30万元全部用于援建西藏曲水县的希望小学,让数百名孩子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苏明娟始终不忘初心。2017年,时年34岁的她荣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之职。这个职务虽然不带薪酬也没有行政级别,却让她有了更大的平台来推动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金融专业背景,在基层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金融工具,为教育扶贫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2018年,苏明娟再次行动,拿出3万元积蓄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这个基金的成立标志着她对教育公益事业的承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和运作,助学基金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经募集了约490万元,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走进校园。 在推动教育帮扶的过程中,苏明娟注重发挥年轻人的力量。她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山区开展支教活动,在贫困地区建立乡村图书角,让知识的种子在偏远山区生根发芽。同时,她还积极探索线上教育帮扶的新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地域限制,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学子。 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苏明娟深知"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她带领团队设计了针对农村学子的助学贷款方案,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子女教育经费困难。这些创新性的举措,为教育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2年,身为中共二十大代表的苏明娟向记者称,她无意因个人而声名远扬,只盼社会各界能更多地聚焦那些需要帮扶的孩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代表,她认为应当勇立潮头,做改革发展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传播社会正能量。 从一个受助的山村女童到今天的教育公益践行者,苏明娟的故事是希望工程三十多年来的一个生动缩影。她用实际行动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传统美德作出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精神在其身上彰显无遗。而今,愈来愈多如苏明娟一般的年轻人正接过接力棒,使希望工程的爱心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991年,“大眼睛”女孩得到资助。仅因一张照片,她便声名大噪。后来,与她相关的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2-12 17:47:44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