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说:如果美国主动挑事,整中国!侵犯到我们的底线,则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甚至不怕进行战争,要打就打!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害怕。 1965年4月,正值美国不断扩大侵略越南战争之际,美国政府公开宣称"中国是主要敌人"。在这一重要时刻,毛泽东主席通过外交渠道,委托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向美国总统约翰逊传达了中国的三项重要政策立场。 这三项政策立场清晰地表明了新中国的战略态度:第一,中国不会主动挑起与美国的战争;第二,中国人说话算数,一定会履行承诺的国际义务;第三,中国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已做好了打仗的准备,如果美国执意要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中国必定奉陪到底。除此之外,毛泽东主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最终胜利的一定是中国。 这份政策宣示既表明了中国爱好和平的诚意,也展示了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这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在国际场合申明,中国愿意与各国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他特别强调,中国绝不会侵略他国,因为中国人民深知被欺侮的痛苦。 新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进行建设,这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作出的重要判断。因此,即便面对好战的美国,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性和克制。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八个字是毛泽东对待美国的一贯态度。这一方针既不挑衅,也不示弱,体现了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时,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发展关系。 另一方面,中国也明确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线。这条底线就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触碰这条底线,中国都将予以坚决回击。 面对美国的种种挑衅,中国采取了"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这一方针既不会被敌人的虚张声势所吓倒,也不会轻视敌人的实力。 新中国深知,和平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实力基础之上。因此,在国家建设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军事力量的发展和战争准备工作。 人民解放军作为新中国的钢铁长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战备状态。全军将士在和平时期依然坚持艰苦训练,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民兵组织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支不脱离生产的武装力量,构成了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后方建设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全国各地建立了完备的战备物资储备系统,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面对美国的核威胁,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1955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都做好准备。 核武器的研制成为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方向。毛泽东认为,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如果不掌握核武器,就可能受制于人。 这一战略决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经过艰苦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这一重大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但是,中国的核政策与其他核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明确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核武器。 在加强军事实力的同时,中国也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准备。全国上下形成了"宁可落后十年,不可被动一时"的战备意识。 物质储备方面,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内地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军工企业,保证了国防工业的安全。 "两手准备"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战略思维。一方面积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随时准备应对战争,确保国家安全。 1954年,舟山群岛海域出现了八艘美军巡洋舰和驱逐舰,同时还有军机伴随。这是美军为了给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撑腰而采取的挑衅行动。 面对这一情况,解放军采取了严密的监视措施,同时要求部队保持克制。毛泽东对这一处理方式给予肯定,强调我方不要主动打第一枪,尽量避免冲突。 1955年大陈岛事件是另一个典型案例。当时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后,国民党向美国求援,艾森豪威尔调动了包括5艘航空母舰在内的近百艘战舰进入台湾海峡。 1958年的金门炮战更加考验中国的战略定力。解放军接到明确指示:"只打蒋舰,不打美舰"。这一精准打击策略,既展示了军事实力,又避免了与美军的直接冲突。 进入1960年代,中美之间的较量进一步升级。1965年4月,美军军用飞机连续两天侵入海南岛榆林港上空,并对我方监视飞机进行导弹袭击。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挑衅,中国做出了坚决的回应。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密切配合,成功击落击伤多架入侵美机,有力打击了美方的嚣张气焰。 这些历史事件充分证明了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战略立场。在面对挑衅时,中国既不会轻易动武,也不会一味忍让。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8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