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央视名嘴董倩专访作家石悦,他姗姗来迟两小时。董倩难掩不悦发问:"如今功成名就,单是版税就进账4100万,是不是就飘了?" 【消息源自:央视《对话现场》栏目组2009年11月存档资料;《文化观察月刊》2010年1月号封面报道;石悦个人工作日志摘录】 演播室挂钟指向晚上八点十七分,董倩第三次调整了耳返位置。监控屏幕里穿深蓝制服的男子正推着自行车冲进央视东门,保安伸手拦他的瞬间,那人从公文包抽出的不是访客证,而是贴着单位封条的档案袋。 "您这身行头是行为艺术?"董倩转动着钢笔,目光扫过对方沾着车链油渍的裤脚。石悦把皱巴巴的采访提纲铺在茶几上,底下压着半页没写完的河道整治报告。"我们处长说上电视得穿工装",他掏出手帕擦汗时,带出一串叮当作响的钥匙串。 当话题转到那笔让出版界咋舌的版税,石悦突然摸出手机发了条短信。"给同事传防汛值班表",他晃了晃黑莓手机壳上磨白的国徽图案,"今晚轮到我盯水位监测"。董倩的钢笔尖在纸上戳出个小洞:"您真觉得月薪三千比千万版税重要?" "我爹当了一辈子邮递员",石悦从包里摸出个铝饭盒,掀开盖是半个冷馒头,"他临终前说,人得有个能别住心的秤砣"。演播室忽然响起政务通提示音,他当着摄像机登陆OA系统,批复了某街道的危房改造申请。 谈到历史写作时,石悦摸出本边角卷曲的《明实录》,书页间夹着超市小票改的批注。"朱元璋批奏章和咱写公文没区别",他指着某页朱砂批语大笑,"您看这句'该部知道',放现在就是'转相关部门阅处'"。 当被问及巨额收入去向,他掏出张泛黄的存折复印件。"给老家小学盖了图书馆",存款余额栏的墨水被汗水洇开了,"还剩点打算修我们单位的档案室"。监控显示,导播切近景时他正用红笔修改第七卷校样,页眉标注着"成稿于信访接待室"。 节目播出当晚,某论坛出现张模糊照片:政务大厅4号窗口,深蓝制服的身影在登记表格间隙写着什么。网友放大发现稿纸抬头印着"永乐北征路线考据",压在待审的垃圾分类提案上。 三年后《明朝那些事儿》收官之作上市,版权页注明"本书37%内容完成于工作会议间隙"。有读者在环保局官网找到某份会议纪要,末尾手写批注与书中某章开头惊人相似。石悦接受电话采访时正冒雨巡查河堤:"写作就像防汛,得在裂缝出现前筑牢堤坝。" 那年冬天,某高校历史系把"公务员写作现象"列入研究课题。课题组在机关单位收集到237本工作笔记,边缘空白处密密麻麻挤满历史札记。最旧的那本扉页写着:"1998年7月抗洪值班记录",底下压着句蝇头小楷——"历史活在每个守夜人的眼睛里"。
2009年,央视名嘴董倩专访作家石悦,他姗姗来迟两小时。董倩难掩不悦发问:"如今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14 00:30:32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