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背信弃义的张仪吃得开? 在战国时期,张仪能“吃得开”有诸多原因,并非单纯的“背信弃义”所能涵盖,具体如下: 顺应时代需求——战国乱世,各国为求生存扩张,不择手段成常态。张仪的策略虽有时看似背信弃义,但符合各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求,助秦国以较小代价获取战略优势,如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楚国与齐国断交,虽有欺诈,却打破了合纵联盟,为秦扩展势力创造条件。 出色的战略眼光——张仪洞察各国地缘政治和利益诉求,提出连横之策,针对合纵联盟弱点,以瓦解联盟、使各国亲善秦国为目标,为秦国制定了清晰有效的战略,助秦在复杂局势中掌握主动。 卓越的游说能力——张仪善于揣摩各国君主心理,能以巧妙言辞和利害分析打动他们。如游说韩王时,指出韩地险人少,若与秦对抗必败,归秦可保国安民,使韩王权衡后选择与秦合作。 他还擅长运用生动比喻和故事增强说服力,让抽象道理更易理解,在游说中塑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和心理态势,引导各国君主决策。 秦国的强大实力支撑——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实力渐强,成为张仪外交活动的坚实后盾。他国考虑与秦关系时,不得不权衡秦的实力,张仪借助秦的威慑力,使各国对其提出的连横策略有所忌惮并重视,更易接受其主张。 用人唯才的时代风气——战国时各国为图强广纳人才,不论出身和过往,重才能和实效。张仪虽有背信之举,但才能受各国认可,秦惠文王等君主看重其能为国家带来实际利益,对其行为有一定容忍度,为其提供了施展空间。
为什么背信弃义的张仪吃得开? 在战国时期,张仪能“吃得开”有诸多原因,并非单纯
萌鹰杂弹历史
2025-02-14 09:40:23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