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2岁茅盾与23岁秦德君相爱,不久,秦德君怀孕,茅盾沉思片刻,随即抬头用温柔的语气说出伤人心的话:“你把孩子打了吧,现在这个时机咱要孩子不合适!” 不料,听到茅盾说的话秦德君却吞下了200粒安眠药。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和文化激荡的年代,茅盾的出生承载了那个时代许多社会矛盾和个体命运的交织。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茅盾的童年并不如他所期待的那般平顺。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母亲成了唯一的依靠。 茅盾的母亲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封建女性,受制于传统礼教的影响,坚信儿子的婚姻应该由家长掌控。在茅盾还未步入成年的时候,她便为他定下了婚约。被选中的女孩是邻村的孔德沚,出身和茅盾的家境相似,她没有多少受教育的机会,完全是一位传统的女子,渴望顺从家庭的安排。她的生活重心从来没有超出传统女性的范畴——嫁人、持家、育儿。 然而,茅盾从小便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思想受到西方自由与平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接触过新文化运动后的他,内心的自由渴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茅盾与孔德沚有着无法逾越的思想鸿沟。茅盾无法想象与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独立思想的女子共同度过一生,而孔德沚则无法理解茅盾所追求的精神自由。 面对母亲深深的期望和传统观念的压迫,茅盾依然选择了顺从。他并没有在婚姻的困境中彻底沉沦。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将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倾注于笔端。文学成为了他表达情感和追求自由的一个出口。 1928年,一艘游轮在太平洋上航行。32岁的茅盾为了逃避情伤,登上了轮船,而23岁的秦德君则是为了躲避文章惹来的风波。命运的齿轮就这样悄然转动,将两人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 茅盾在甲板上信步,一个气质优雅的秦德君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鼓起勇气上前攀谈,两人很快就聊开了。他们谈文学、谈理想,越聊越投机。茅盾博学多识,言谈幽默,很快就吸引了秦德君;而秦德君单纯善良,谈吐不凡,也让茅盾倾心。短短数日,两人就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游轮靠岸后,两人来到了日本。异国他乡,他们更加依赖彼此。尽管身处不同的城市,但他们通过书信往来保持联系。一来二去,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 一天,秦德君无意中得知茅盾已经成婚,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做第三者从来不是她的本意,她不想伤害任何人,更不想破坏一个完整的家庭。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甚至想就此断绝来往。 然而茅盾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秦德君的顾虑。他坦言自己的婚姻只是包办,夫妻之间并无感情。他告诉秦德君,自己真正爱的人就是她。茅盾真诚而热烈的表白,让秦德君再也无法抗拒内心的声音。她决定不再逃避,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就这样,茅盾和秦德君开始了同居生活。尽管经济拮据,生活清贫,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感到无比满足和幸福。他们相爱着,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秦德君第一次怀孕时,她小心翼翼地跟茅盾提议结婚,未婚先孕对女性的名誉是一个巨大的羞辱。茅盾听后陷入了沉思。他表示自己目前经济能力有限,如果贸然结婚,恐怕家人无法接受。秦德君不忍心为难爱人,最终忍痛打掉了孩子。 时间飞逝,转眼又是一年。秦德君再次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本以为这次茅盾会欣然接受这个孩子,没想到他却再次提出暂缓要孩子。茅盾解释说,眼下他们的经济状况实在太差,他还需要攒钱与原配妻子离婚。秦德君心如刀绞,但还是强忍泪水,选择了顺从。 秦德君伤心欲绝,服用了大量安眠药,险些丧命。若不是她朋友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茅盾才意识到,秦德君内心有多么渴望一个完整的家庭。可他真的给不了她想要的幸福。种种不堪和委屈,让秦德君下定决心,要和茅盾分手。 茅盾慌了,他怎么也不愿失去秦德君。他甚至立下誓言,给秦德君一个四年之约。他发誓会努力写作,攒下两千块钱的离婚费用。只要钱到位,他就会离婚,然后迎娶秦德君。秦德君半信半疑,但还是答应再给他一次机会。 四年很快就过去了,秦德君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茅盾的到来。然而等来的,却是茅盾的一纸书信。信中说:"就当我们没有出现在彼此的生命里,以后见面,就当作陌路人吧。"字里行间,没有一丝解释,没有一句道歉。 多年的感情,就这样被茅盾轻易抛弃。秦德君悲愤交加,她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付了真心。而茅盾,不过是个薄情寡义之人,他口口声声说爱她,却始终无法为她付出真心。秦德君黯然神伤,从此与茅盾再无瓜葛。
1928年,32岁茅盾与23岁秦德君相爱,不久,秦德君怀孕,茅盾沉思片刻,随即抬
蜀山史道
2025-02-14 13:48:35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