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末,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场关于航空母舰的特殊竞赛。在这场竞赛中,印度曾对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印度最终没有成功将其收入囊中,这背后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涉及到战略眼光和技术能力的差异。
当时,印度试图以每吨钢材150美元的废铁价竞购瓦良格号,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这艘庞然大物。然而,中国则以1800万美元的高价投标,远远高于废铁的价格。但这个决策背后的考量不仅仅是对价格的重视,更是对航母潜在价值的远见。中国看重的是瓦良格号的结构和未来的改造潜力,虽设备全被拆除,动力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但其依然是一艘极具改造前景的航空母舰。相比之下,印度似乎只关注到了航母的即时价值,甚至有意将其拆解用作钢材,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显然无法比肩中国的战略投资。
事实上,从印度与俄罗斯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交易中可以看出,印度在航母改造上的经验和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戈尔什科夫号的改装经历了费用从7亿美元攀升至23亿美元的飞涨,同时交付周期一拖再拖,耗时九年才得以交付,且状况不尽如人意。若将此案例与瓦良格号当时的状况相比较,后者问题更为复杂,印度如果购得,恐怕也难以胜任其复杂的改造工程。
纵观整件事情,航母竞购表面上看是金钱的较量,实则更考验一个国家的长远眼光与改造能力。中国的成功在于其初期的果敢投资与后期卓越的技术改造,将昔日的“废铁”转变成为一艘具备实战能力的现代化航母。而印度则因缺乏相应的长远规划和技术储备,错失了这样一个变废为宝的机会。这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借鉴:在大宗军购中,眼光和能力往往比价格更具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