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搜索:《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其中许多方剂在临床应用中会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药物加减。以下是《伤寒论》中明确记载或有后世医家总结的具有典型加减法的处方:
**1. 小青龙汤(《伤寒论·太阳病篇》)**
**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甘草
**加减法**:
- **若咳**:去麻黄,加杏仁(或保留麻黄,加五味子、干姜)。
-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
-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部分版本保留麻黄)。
**2. 小柴胡汤(《伤寒论·少阳病篇》)**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法**:
-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
-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
- **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
-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 **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
**3. 真武汤(《伤寒论·少阴病篇》)**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加减法**:
- **若咳**:加五味子、细辛、干姜。
- **若小便利**:去茯苓。
-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
- **若呕**:去附子,加生姜(原方已有生姜,可增量)。
**4.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少阴病篇》)**
**组成**:甘草、附子、干姜
**加减法**:
- **面色赤(戴阳证)**:加葱白。
- **腹中痛**:去葱,加芍药。
- **呕者**:加生姜。
- **咽痛**:去芍药,加桔梗。
- **利止脉不出**:去桔梗,加人参。
**5. 四逆散(《伤寒论·少阴病篇》)**
**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加减法**(后世医家扩展):
- **咳**:加五味子、干姜。
- **心悸**:加桂枝。
- **小便不利**:加茯苓。
- **腹中痛**:加附子。
- **泄利下重**:加薤白。
**6. 理中丸(汤)(《伤寒论·霍乱病篇》)**
**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加减法**:
- **脐上筑动(肾气上冲)**:去白术,加桂枝。
- **吐多**:去白术,加生姜。
- **下利甚**:仍用白术。
- **心下悸**:加茯苓。
- **渴欲饮水**:加白术至四两半。
- **腹中痛**:加人参至四两半。
**7. 桂枝汤(《伤寒论·太阳病篇》)**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法**:
- **项背强几几**: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
- **喘**: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阳虚汗漏不止**: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汤)。
*8. 麻黄汤(《伤寒论·太阳病篇》)**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加减法**:
- **身痛、脉沉迟(营血不足)**:加芍药、生姜、人参(桂枝新加汤)。
- **内有湿热**:加连翘、赤小豆(后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中医[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