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誉为“芯片铁娘子”,四次申请中科院士被拒,现已成美国院士——如果不是她当选了美国院士,有谁会记得这个叫做李爱珍的福建老太太呢? 李爱珍,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并不熟悉。她是半导体领域的女英雄,被誉为“芯片铁娘子”,但她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她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曲折。 李爱珍出生于1936年,家境并不富裕,且成长的年代充满了社会动荡。正是家族的爱国情怀和父母的鼓励,给了李爱珍一个非凡的起点。 尽管物质匮乏,李爱珍从小就立志要为国家做贡献,她最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开始了她的科研旅程。 在复旦大学,李爱珍展现了卓越的学术才能,但那时的中国,科研条件落后,技术封锁严重。尤其是在半导体技术方面,外部的制约几乎让国内的科研陷入停滞。 李爱珍并未因此气馁,她毅然决定投身于半导体研究,立志要突破技术封锁,为中国的半导体技术打下基础。 1980年,李爱珍获得了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的机会。对于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提升的机会,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 在美国,她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亲自参与了“分子束外延”技术的研究——这种技术当时被列为美国的核心机密。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李爱珍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迅速掌握了这一技术,并暗自决定:一定要将这项技术带回中国,帮助祖国实现半导体的自主研发。 在美国的学习过程中,她没有依赖别人给予的帮助,而是通过自学、深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这为她后来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李爱珍带着在美国学到的技术回到了祖国。她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始全力攻克半导体技术难关。 面对国内科研环境的不足,李爱珍没有抱怨,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积累了技术,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半导体技术的飞跃,也奠定了李爱珍在国内外半导体界的领先地位。 尽管李爱珍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的“院士之路”却异常坎坷。 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四次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当时的院士评选制度,严格的推荐人要求和年龄限制,使得李爱珍始终未能如愿。 对于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依然坚持着她对科学的热爱与奉献。 尽管在中国科学院未能获得认可,李爱珍的科研成就却在世界上得到了肯定。 2007年,李爱珍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全球仅有的几位获得这一荣誉的女性之一。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多年来科研努力的认可,也让世界看到了她对半导体技术做出的卓越贡献。 面对这一荣誉,李爱珍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或激动,而是平静地表示:“我并不在乎这些头衔的得失。”她始终认为,科研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而在李爱珍的四次申请中,科研成果并未成为决定她是否能成为院士的核心因素。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院士评选机制的深思。在如今的科研体制中,是否能够更多地注重科研成就,而不是过度看重形式化的指标。 (信息来源:烛下青史 2022年02月26日《先后4次申请中国院士未果,后成美国院士,李爱珍一番话让人动容》)
她被誉为“芯片铁娘子”,四次申请中科院士被拒,现已成美国院士——如果不是她当选了
小娅说知识
2025-02-15 16:58:48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