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去世了,中央念及他的历史贡献,在八宝山为他举办了追悼会,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问题,中央领导人大多没有亲自去参加他的追悼会,只是送去了花圈。 1952年,陈永贵被任命为大寨村的支部书记。 在他的领导下,大寨村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采取了多项措施。 其中包括了建设水利设施和整理山地。 这些努力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在此后的年份里,陈永贵因其在农业发展上的成就而声名鹊起,最终在1975年被提拔为副总理,负责农业事务。 在任职期间,陈永贵以其对农业的深刻见解获得了尊重。 陈永贵的日常工作涉及大量文件的审阅。 由于他的识字能力有限,他的工作方法包括由秘书筛选并简化信息,然后重点向他汇报,陈永贵通常在文件上做出简单批示如同意或不同意。 这种工作方式在当时被视为高效,尽管他在阅读和书写上存在困难。 陈永贵在处理公文时非常依赖其助手的帮助,他们为他设计了特制的稿纸。 在公众演讲方面,他在不正式的内部报告中往往能即兴发挥,而在正式场合则依靠精心准备的讲稿。 为了使他能更好地阅读讲稿,特定的秘书会使用特大字体和加宽行距来抄写。 尽管陈永贵担任副总理期间理应迁入城市并领取国家工资,但他选择保持自己的农民身份,拒绝迁户口和领取工资。 他继续穿着传统的农民服装,只穿布鞋,这些都是他妻子为他制作的。 陈永贵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从大寨公社获得的工分和山西省的补贴。 尽管他的生活水平并不高,但他始终保持着与基层群众的紧密联系。 1980年,陈永贵选择辞去副总理职务。 辞职后,他从原先的官邸搬至北京市复兴门附近的一处高级公寓,与妻子和幼子共同生活。 陈永贵的晚年生活中喜欢抽烟。 1986年,陈永贵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经过医学检查,他被诊断出患有肺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他长期的吸烟习惯有关。 同年,陈永贵因病去世,享年71岁。 作为曾经的副国级领导,他的追悼会定于八宝山举行。 追悼会前夕,陈永贵的家人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 电话中的男声未报姓名,只留下一句含糊其辞的话:“如果有其他领导去,我就不去了,如果没有,我就去。” 追悼会当天,不仅陈永贵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包括他以前在大寨工作过的人如贾承让等都纷纷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在会后,一些参与者在台阶上点起烟,边抽烟边聊天。 许多人觉得陈永贵虽然年岁已高,但作为副国级干部仍有能力贡献更多。 在众人悼念之际,一辆高级轿车驶达,车上下来一位佩戴变色眼镜、穿着风衣的男子。 尽管其打扮低调,但周围人群很快便认出他是华国锋。 原来,打电话的正是华国锋。 他在告别室对陈永贵遗体三鞠躬,表达哀悼之情后,流下眼泪,但始终未发一言。 告别仪式后,华国锋与陈永贵的家人简单握手,便离开了现场。 他的追悼会却异乎寻常地简朴。 没有大规模的宣传和报道,也没有其他高官的参与,仅有华国锋前来送别。 陈永贵的遗体随后被运回故乡大寨。 当地领导和数以千计的村民自发前来迎接。 他们对陈永贵的贡献和牺牲心存感激。 在大寨村民的自发资助下,一座高达五米的塑像在虎头山顶为陈永贵竖立。 塑像的底座上铭刻着“功盖虎头、绩铺大地”的字样。 另一方面,大寨也在进行着变革。 在1983年中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后,大寨村开始进行农业以外的尝试,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后期,着手发展乡镇企业。 大寨村建设了煤矿和化工厂等小型工业设施。 此外,村民们也开始涉足个体经济,从事养殖业、制作豆腐、汽车和拖拉机运输。 大寨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这里的居民依旧积极学习全国先进经验。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寨村建立了幼儿园、中小学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 旅游业是大寨村当前的主导产业。 曾经的“农业学大寨”成为了革命教育基地,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据统计,大寨村每年接待的游客高达30万人次。 此外,村民们通过旅游公司股份获得分红。 参考文献:[1]程漱兰.从大寨陈永贵到呼唤“新农民”[J].人民论坛,2006(01B):15-17
198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去世了,中央念及他的历史贡献,在八宝山为他举办了
围炉煮酒话春秋儿
2025-02-15 18:05:00
0
阅读:1014
用户10xxx26
人民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