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2年,名妓严蕊被朱熹抓进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

看了又看他 2025-02-15 18:05:40

1182年,名妓严蕊被朱熹抓进大狱,狱卒扒掉了她的衣服,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身体。朱熹逼严蕊承认与太守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她说:“身为贱妓,我死不足惜,但是决不能颠倒黑白,诬陷士大夫。” 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开放,但对礼法同样讲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官妓这一特殊群体受到严格规范的约束。 南宋官府设有乐籍制度,官妓既为政府管辖,也要遵守朝廷制定的规矩。在当时的律法规定中,官妓可以与官员往来,但仅限于歌舞饮宴之时,严禁留宿过夜。 官妓虽为贱籍,但有些出类拔萃者却能在这个阶层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原籍姓周的严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出身贫寒,自小被卖入青楼。 严蕊天资聪颖,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是生得倾城之貌。她辗转来到台州后,很快便以超群的才艺和出众的容貌闻名东南。 在台州,严蕊成为了当地最负盛名的官妓。她虽身在风尘,却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在应对往来宾客时不卑不亢。 台州太守唐仲友是当时有名的清官,他对严蕊的才艺极为赏识。两人常在诗词歌赋上切磋交流,这种君子之交很快传遍了台州城。 严蕊在台州的名声渐盛,不少文人雅士都慕名而来。她的才艺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为台州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唐仲友主政期间,台州的文风蒸蒸日上。每逢佳节,官府举办的诗会上总少不了严蕊的身影,她的风姿才情为台州平添了几分雅致。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主张以道学治国,推崇礼教纲常。在淳熙九年,朱熹来到台州,遇见了与其理念相左的太守唐仲友。 唐仲友治政开明,对礼教相对宽容,这与朱熹严苛的道学理念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在政见不合的情况下,朱熹开始寻找打击唐仲友的机会。 朱熹注意到唐仲友与官妓严蕊往来密切的情况。他认为这有违礼教,有损官场风气。 于是,朱熹以风化之罪为由,下令逮捕了严蕊。在他看来,通过严蕊这个突破口,就能扳倒政敌唐仲友。 狱卒们奉命将严蕊投入大牢,用严刑拷问她与唐仲友的关系。他们强迫她趴在冰冷的地砖上,用藤条反复抽打。 严蕊虽然身为官妓,但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贞。面对严刑拷打,她始终不肯诬陷唐仲友。 朱熹对严蕊的态度极为恼火,加重了刑罚力度。但严蕊依然坚持道:"身为贱妓,我死不足惜,但是决不能颠倒黑白,诬陷士大夫。" 这句话很快传遍了台州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民间对严蕊的遭遇表示同情,对朱熹的做法产生质疑。 这一事件逐渐发酵,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严蕊在狱中受尽折磨,却始终不改其志。 消息传到京城,不少官员为之感动。他们认为一个官妓尚且如此重视名节,实在难得。 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个案件已经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官妓的生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关于道德和正义的公案。 严蕊的遭遇引发了人们对道学教条的反思。许多人开始质疑,以道德为名行迫害之实是否真的符合儒家思想。 案件闹到如此地步,朝廷不得不重视。皇帝派遣岳飞的第四个儿子岳霖前往台州督办此案。 这个决定让整个案件出现了转机。岳霖以其父亲岳飞留下的威名,代表着朝廷对此案的高度重视。 在民间,人们对严蕊的遭遇议论纷纷。有人赞叹她的气节,有人感慨她的不幸。 岳霖来到台州后,立即着手调查此案。他仔细查阅卷宗,走访相关人员,力求还原事情的真相。 经过详细调查,岳霖发现严蕊与唐仲友的往来完全符合礼制规范。两人之间的交往始终保持在诗文唱和的层面,从未有逾矩之处。 岳霖在查案过程中,也了解到了严蕊在狱中的表现。面对酷刑,她始终坚持真理,不愿屈服于权势。 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岳霖当庭宣布释放严蕊,并为她消去官妓身份。这个判决不仅还了严蕊一个清白,也为她带来了真正的自由。 获得自由后的严蕊并未立即表态今后的去向。当岳霖问及她未来的打算时,严蕊没有直接回答。 她选择用一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首词开篇便写道"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道出了她的无奈身世。 "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两句,展现出她对命运的豁达态度。即便经历坎坷,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 词的下阕"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表达了她对自由的珍视。在获得自由后,她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个结尾,展现了严蕊追求自由的决心。她不再愿意被世俗的枷锁束缚,而是选择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这首词成为了南宋著名的词作,流传至今。它不仅记录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人生故事,更展现了一个弱女子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勇气。 严蕊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个人的尊严高于生命本身。 在面对强权时,她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这种精神品格,超越了她的身份地位。

0 阅读:143
看了又看他

看了又看他

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