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思,既赏赐珍珠,又册封其功名,此时,被安抚的李卫还不知道自己的新主子有多么的“坑爹”,否则恐怕会哭死在灵堂里。 1735年,雍正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后,文武百官皆着丧服入宫行礼。在灵堂前,大臣们依次上前叩首,唯独李卫的反应格外激烈。这位雍正朝的重臣,在棺椁前痛哭失声,最终竟因过度悲伤而昏厥。 这一幕落在新帝乾隆眼中,显得既真挚又耐人寻味。乾隆深谙朝堂之道,自然明白李卫此举既是对先帝的真情流露,更是对自己前途的深深忧虑。 为安抚这位父皇的心腹重臣,乾隆不仅赐予李卫珍贵的珍珠,还特意褒奖其功绩,册封新的官职。乾隆表示,只要李卫继续为国效力,先帝虽逝,但自有新君在位。 李卫的担忧并非无端。 作为雍正的心腹重臣之一,他与鄂尔泰、田文静共同构成了雍正朝最重要的三大臣。这三人在雍正年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鄂尔泰主持军机处事务,田文静负责起居注,而李卫则在地方政务上屡建奇功。 他们共同支撑起雍正雄才大略的施政框架,却也因此被打上了"雍正派系"的烙印。 这三位大臣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他们既要互相配合,共同辅佐雍正推行新政,又要维持各自的势力范围。 特别是在处理地方要务时,李卫往往需要与军机处的鄂尔泰进行协调。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在雍正在位时尚能维持平衡,但随着新君即位,这种平衡必然会被打破。 对于李卫来说,雍正的驾崩意味着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靠山。新君登基之际,往往会清算先帝的亲信。 这一点在清朝更是尤为明显,从康熙到雍正的权力交接过程中,就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因此,虽然乾隆表面上做出种种安抚之举,但李卫内心的忧虑却未曾真正消散。 李卫出身富商之家。早在1717年,他的家族便以重金为他购买了员外郎的职位。两年后,李卫再次借助捐纳制度,通过经济手段成功晋升为户部郎中。 此种通过金钱换取官职的做法,常常受到当时科举出身的官员们的轻视和不认可,但李卫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在官场上站稳了脚跟。 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的一次大胆举动使他赢得了雍正的关注。 某位王爷在征收税银时,强制要求每收一千两需额外征收十两“平仓费”。面对这种明显的不正当行为,李卫展现了非凡的勇气。 他劝阻王爷,但遭到拒绝后,李卫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在户部门前张贴告示,公开揭露这一违法行为。 尽管这一举动得罪了权贵,然而也引起了即将登基的雍正的注意。雍正认为李卫正是他理想中的能臣典范,因而在即位后便开始重用他。 李卫先后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浙江巡抚等重要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才能,还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赢得了民众的尊敬。 尤其是在浙江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为全国的典范,改变了当地税收制度,缓解了百姓的负担。李卫在处理地方事务时,有时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方式。 据传,他善于与民间力量合作,甚至与地方团伙建立联系,借此打击地方豪强,维护地方秩序。尽管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一些非议,但因其有效果,雍正对此也持默许态度。 李卫的政绩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尤其是在浙江,民间甚至为他和其夫人立下神像,称其为“湖山神位”,这一称号在清代官员中极为罕见。 李卫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英雄,身为官员却能够获得如此崇敬,显示出他治理上的成效以及与民心的紧密联系。 李卫在1738年因病去世,巧妙地避开了后来的政治风波和清算。 尽管李卫去世后并未再陷入政治斗争,但乾隆继位后却仍对李卫心怀忌惮。 乾隆在巡视江南时,看到花神庙中的李卫神像时愤怒至极,随即下令焚毁神像,并亲笔写下严厉的判语,批评李卫“仰借皇恩,任性娇纵”,指责他“非公正之臣”。 乾隆对李卫的惩处并不止于此,实际上,他还把李卫与鄂尔泰、田文静等当时的重臣一同清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卫在雍正朝末年于灵堂前的痛哭,也许正是一种预示。
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
星河落九天梦
2025-02-15 18:05:47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