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台湾老兵柳卓寿以旅游为借口,从台湾前往美国、日本等国,最终回到了他出

倚楼听风话桑麻 2025-02-15 18:06:47

1983年,台湾老兵柳卓寿以旅游为借口,从台湾前往美国、日本等国,最终回到了他出生和长大的国家——山东青岛赵哥庄。他还能再回到原来平静祥和的生活吗? 1949年,柳卓寿才二十出头,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国共内战正处于最后的关键时刻,作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员,他不得不随部队撤离。 临行前,他匆匆回家告别,向父母承诺一定会回来。母亲拉着他的手,叮嘱他一定要保重。年迈的父亲默默地望着他,眼中满是不舍。他的妻子在村口送他。 那时的他以为,分离只是暂时的。可谁知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1949年之后,两岸局势紧张,一切联系都被切断。 柳卓寿托在香港做生意的战友将信件转寄回乡,有时甚至要用化名,将信寄到第三地再转运。一封信往往要辗转多地,经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赵哥庄。更多时候,他连信件是否安全送达都不得而知。 军营里有不少和他境遇相似的战友。他们聚在一起时,话题总会不自觉地转向家乡。 六十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柳卓寿所在的部队也逐渐退出一线战备状态。他开始在营区附近做一些小生意,试图攒些钱财。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与家乡的联系却越发稀少。 1978年,台湾当局开始放宽探亲政策,这个消息在军营里引起了巨大轰动。许多老兵开始打听申请探亲的程序,但很快就发现,对现役和退役军人的限制仍然十分严格。 申请材料要经过层层审查,稍有不慎就会被否决。即便如此,柳卓寿仍然决定要试一试。 为了增加申请的成功率,他开始认真准备各种证明材料。他表现得格外谨慎,参加各种政治学习,主动配合上级工作,努力塑造一个忠诚可靠的形象。 就这样等待了几年,机会终于来了。 1983年初,他的旅游申请获得批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必须好好把握。为了避免引起怀疑,他设计了一条迂回的路线:先去美国旅游,然后转道日本,最后才回到大陆。 柳卓寿告诉战友们自己要去美国探望远亲,对回乡的真实目的只字不提。为了让这次"旅行"看起来更加可信,他还特意购买了一台相机,准备沿途拍些照片作为证明。 柳卓寿心中激动不已,一种久违的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立刻乘车前往赵哥庄。 记忆中的村庄早已不复存在,柳卓寿的心情变得更加急迫,他走下车,四处寻找,终于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看到了依稀熟悉的老宅。 他站在院门口,心头一震,屋内有一位农妇正在忙碌。柳卓寿静静地站着,看着她的动作。村民的轻声提示让他恍若梦中,他这才知道,这就是他曾经的妻子。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的瞬间,柳卓寿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所有的沉默和往事涌上心头。妻子微微颤抖地开口,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柔情:“我就知道你会回来。” “我回来了。”柳卓寿哽咽地回答,千言万语化作这一句简单的话。她从未责怪过他,而他自己,心中满是愧疚,蹲下身去,痛苦地跪倒在她面前,恳求她的原谅。 这些年,她独自守着这个家,辛劳地耕作生活,而他在台湾另组了新家庭,过上了另一种生活,心中的自责让他无法释怀。 妻子轻轻摇头,柔声说道:“我一直相信你会回来的,虽然这些年日子过得艰难,但我过得很知足。” 柳卓寿不禁问起了父母的情况,妻子神情黯然地告诉他,父亲早已去世多年,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常常认不清人。 柳卓寿不再犹豫,连忙询问母亲的下落,急忙赶往母亲的住处。看着那位年迈的母亲,柳卓寿的心像被重重一击。 他站在母亲面前,只见她满头白发,身躯佝偻,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柳卓寿几乎没有控制住自己,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哽咽地喊道:“娘,儿子回来了!” 然而,老母亲只是疑惑地看着他,显然已不再记得他。那一刻,柳卓寿心如刀绞,明白自己再也无法挽回失去的时光。 无法见到父亲,无法再与母亲团圆,他只得对着父亲的遗像,低声祈求原谅。 短短的一天,柳卓寿的内心经历了复杂的情感波动,从激动到悔恼、从感伤到自责。 第二天清晨,他穿上整洁的西装,做好离开的准备。临别时,他向妻子许诺:“我一定会常回来看你,保持联系,因为这儿,才是我真正的家。” 回到台湾后,柳卓寿频繁给妻子写信,纸上倾诉着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妻子的愧疚。 某一天,来自大陆的来信突然停止,柳卓寿焦急万分,他担心妻子出了什么事,却无法跨越时空的距离去寻找答案。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两岸的关系能够早日好转,再次回到那个曾经熟悉的故乡。 岁月流逝,柳卓寿终于获得了探亲签证。 当他来到那片熟悉的村庄,站在曾经的家门口时,却没有人回应他的到来。村民告诉他,妻子和母亲早已去世多年。 柳卓寿跌倒在墓前,泪如泉涌,痛苦与懊悔交织成一团。他明白,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自己失去的时光。 从此,每年的春节前,柳卓寿都会回到这里扫墓,纪念他已故的妻子与母亲,悼念自己永远错过的家庭与亲情。

0 阅读:30
倚楼听风话桑麻

倚楼听风话桑麻

倚楼听风话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