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 年,明瑞大军遭遇缅军重兵围困,几乎陷入绝境。为保主力安全,明瑞亲率 800 旗兵断后,让 1 万绿营兵先行撤退。 ?800 旗兵死磕如潮水般涌来的 5 万缅军,为主力生还创造宝贵的时间,最后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其中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参赞大臣观音保为避免被俘,以箭刺穿喉咙自杀。 ?明瑞身受十余处伤,血流如注,策马行走 20 余里,来到一棵树下,下马休息时气绝身亡。 ?跟随明瑞的仆人用树叶掩埋遗体,并将发辫、扳指、带子以及总督印信令等带回京。 ?乾隆听闻明瑞战死,心态遽崩,失声痛哭,下令将救援不力的额尔登额凌迟处死,而且要求一千零八十刀,一刀不可少,其余数名误事者也一并诛杀。 乾隆帝在盛怒之下严惩了失职将领后,心中的悲痛与愤懑仍难以平息。他下旨举国哀悼明瑞,追封其为一等诚嘉毅勇公,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祀昭忠、贤良等祠。一时间,京城内外沉浸在一片肃穆哀伤的氛围之中,百姓们听闻明瑞将军的英勇事迹,无不扼腕叹息,对其敬意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乾隆帝深知此次征缅之役虽遭遇重创,但绝不能就此罢休,否则不仅有损大清国威,还会让周边藩属国心生轻视。于是,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新一轮的军事行动。乾隆帝召集朝中一众军机大臣与军事要员,在养心殿内商讨对策。殿内气氛凝重,大臣们各抒己见,却都深知此次任务艰巨。 最终,乾隆帝决定派遣经验丰富的傅恒为经略,阿桂、阿里衮为副将军,再次出征缅甸。傅恒领命后,深知责任重大,他精心挑选了一批精锐部队,不仅有骁勇善战的满洲八旗,还有熟悉山地作战的绿营兵。同时,他还深入研究缅甸的地形、气候以及缅军的作战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 出征之日,乾隆帝亲自在京城郊外为大军送行。他望着整齐排列的将士们,目光坚定而殷切:“此次出征,务必扬我大清国威,为明瑞将军报仇雪恨!”将士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誓言要踏平缅甸。 傅恒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历经数月的艰苦行军,终于抵达中缅边境。缅军得知清军再次来袭,也加强了防御部署,在各个险要关隘布下重兵。 清军与缅军在边境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傅恒充分发挥清军的优势,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令缅军防不胜防。在一次关键战役中,阿桂率领一支奇兵,绕道缅军后方,成功突袭了缅军的粮草辎重营地,使得缅军军心大乱。 然而,缅甸的气候和地形给清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炎热潮湿的气候导致疾病肆虐,许多清军士兵染上疟疾、痢疾等疾病,战斗力大打折扣。阿里衮也在战斗中身染重病,但他仍坚持指挥作战,最终不幸病逝于军中。 面对重重困难,傅恒没有退缩。他调整战略,利用清军的火器优势,与缅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炮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傅恒亲自冲锋陷阵,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清军将士们深受鼓舞,奋勇杀敌,终于突破了缅军的防线。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缅军逐渐不敌清军,开始主动求和。傅恒深知清军此时也损耗巨大,且疾病流行,不宜再战,于是同意了缅方的求和请求。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缅甸承诺向清朝称臣纳贡,这场持续数年的清缅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战争结束后,傅恒班师回朝。乾隆帝亲自出城迎接,对傅恒及一众将士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赞扬。而明瑞将军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清军将士们心中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
1768年,明瑞大军遭遇缅军重兵围困,几乎陷入绝境。为保主力安全,明瑞亲率8
倚楼听风话桑麻
2025-02-18 17:15: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