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邀请一小姑娘参加开国大典,遭到婉拒,主席:我得见见她 1949年的9月,北

浮生的若梦浅酌 2025-02-15 18:08:03

毛主席邀请一小姑娘参加开国大典,遭到婉拒,主席:我得见见她 1949年的9月,北京城正处于一派忙碌的景象。大街小巷里,人们热火朝天地为即将到来的开国大典做着准备,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毛主席虽然日程繁忙,但仍在百忙之中关心着最基层的英雄们。这一天,他听说在渡江战役中有一位特殊的英雄,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小姑娘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立即拿起笔,写下了一封亲笔信,邀请这位素未谋面的小姑娘参加开国大典。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一封来自领袖的亲笔信显得尤为珍贵。 这封信被加急送往安徽无为县,穿过层层山水,终于抵达了长江边上的马家坝村。信差和村长一同来到一户普通的渔家小院,找到了这位年轻的英雄。 这位名叫马三姐的小姑娘,出身在一个世代以捕鱼为生的贫苦渔家。她和家里其他人一样,每天都在长江上讨生活,没有机会上学读书。 当信件交到马三姐手中时,因为不识字,她只能请村长代为阅读。村长接过信的手都有些颤抖,能读到毛主席的亲笔书信,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多么不寻常的事情。 村长将信件小心翼翼地打开,向马三姐和周围的村民宣读了信的内容。毛主席在信中盛情邀请这位年轻的渡江英雄前往北京,参加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 消息很快在马家坝村传开,村里的人们纷纷前来祝贺。在当时的中国农村,能接到毛主席的亲笔信,更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马三姐和家人经过商议后,婉拒了这份邀请。年仅14岁的她从未离开过家乡,家人担心她一个人去北京路途遥远。 1949年的春天,解放军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长江天堑横亘在面前,而国民党在撤退时销毁了大量船只,给渡江作战带来了极大困难。 正值五月,长江水位上涨,风浪格外凶猛。解放军将士们大多来自内陆,不熟悉水性,这更增加了渡江的难度。 就在这关键时刻,解放军来到了长江边的马家坝村征集渔船。这个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渔船。 马三姐一看到村里张贴的告示,立刻和哥哥马胜宏商量要支援解放军。他们家有一条渔船,兄妹二人决定要为解放军出一份力。 兄妹俩是全村最早报名的人,他们的行动带动了更多渔民参与。短短三天时间,就有200多条渔船和近300名渔民报名参战。 马三姐从小在江边长大,水性极好。她主动请缨给解放军战士们当教练,教他们识水性,掌握在江面上作战的技巧。 很快,一支由渔民和解放军组成的渡江突击队成立了。在紧张的筹备中,1949年4月20日这一天,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马三姐虽然因年纪太小被劝阻参加突击队,但她暗中游泳跟随突击队的渔船。当船行驶到江面中央时,她才从水中露出头来。 渡江过程异常艰险,敌人的探照灯和炮火不断袭来。马三姐的手臂被炮火所伤,但她仍坚持指挥渔船前进,带领30多名战士安全登岸。 这艘船后来被称为"渡江第一船",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战例。登岸后,马三姐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带领战士绕过敌军的地雷区,成功摧毁了岸边的敌军堡垒。 不顾手臂的伤痛,马三姐继续往返于江面。当天晚上,她就完成了六次渡江任务,共帮助100多名解放军战士成功过江。 这位14岁的少女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担当。她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战区,解放军领导为她记功,授予了一等功臣的荣誉称号。 虽然马三姐婉拒了开国大典的邀请,但毛主席并未因此忘记这位年轻的英雄。两年后的1951年,他再次发出邀请,希望这位渡江战役中的女英雄能来北京一叙。 这一次,已经16岁的马三姐随安徽省代表团来到了北京。9月29日晚,在国庆宴会上,她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毛主席。 在宴会现场,马三姐主动向毛主席敬酒。毛主席亲切地说道,这位小英雄让他等了整整两年,如今终于见面了。 让马三姐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她就收到了去中南海做客的邀请。毛主席不仅亲自接待了她,还为她取了一个新名字"马毛姐"。 在中南海的会面中,毛主席特意安排了四菜一汤的便饭。饭桌上,他详细询问了马毛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得知她还不识字时,立即表达了关切。 毛主席当场提出让马毛姐留在北京上学的建议,还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在本子上,毛主席亲笔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 这份珍贵的礼物,马毛姐一直精心保存。可惜在1954年的一场洪水中,装有笔记本的木箱被大水冲走,但毛主席的教诲却永远留在了她的记忆中。 回到安徽后,马毛姐进入省城读书,后来又被选送到干部学校深造。经过系统学习后,她被分配到麻纺厂担任车间主任。 在工作岗位上,马毛姐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她从不以自己的英雄身份自居,而是踏踏实实地完成本职工作,与工人们打成一片。

0 阅读:54
浮生的若梦浅酌

浮生的若梦浅酌

浮生若梦浅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