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焦裕禄书记临终前留给妻子一句话:“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向组织伸手要补助、要救济。”2000年,他的儿子焦跃进为帮农民推销农产品,亲自站在北京王府井的街头叫卖。 2000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熙熙攘攘。一位中年男子正在摆摊叫卖农产品。他将几十袋装好的农产品整齐地摆在地上,不时高声吆喝着向路人介绍。 这位小贩,是焦裕禄的儿子——焦跃进。 "这是咱们农民伯伯种的好东西啊!"焦跃进的吆喝声引来不少路人驻足。有人认出了他的身份,惊讶地问他为什么要亲自站在街头叫卖。 焦跃进笑着回答,帮农民销售农产品是分内的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路过的市民中,有人对这位县委书记儿子的朴实作风赞不绝口,也有人默默购买了他的农产品以示支持。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了兰考。他站在火车站,看着眼前的大批灾民攀上火车,企图逃离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上任后,焦裕禄决定:取消县里的劝阻办。劝阻逃荒的村民无济于事,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根本问题。 他向群众讲述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他的家乡同样陷入了饥荒和灾难。年少的他跟随家人背井离乡,沿街乞讨,靠树皮和野菜艰难度日。那段苦难的岁月让他刻骨铭心,也让他更加理解灾民们此刻的绝望与无助。 为了履行这个承诺,焦裕禄开始带领干部群众投入到治理兰考“三害”的艰难战斗中。兰考当时的“三害”——风沙、盐碱、内涝,如三只巨大的黑手,牢牢扼住了这片土地的咽喉。 一次,他在村里和百姓一起植树防风。狂风卷着沙尘扑面而来,呛得人睁不开眼,脚下的泥土早已变成一片盐碱地。 有人劝他休息片刻,他却笑着摆摆手,拿起铁锹继续挖坑。“这树要是不种好,明年风沙就会更凶。”在他的坚持下,村民们逐渐看到了希望,干劲也越来越足。 焦裕禄还组织群众修建沟渠,引水洗碱,逐步改善土地环境。为了减少内涝,他带头指挥修筑排水系统,并亲自趟进没膝的泥水中测量水位,哪怕浑身泥泞也毫不在意。 一天天过去,兰考的面貌开始悄然改变。干涸龟裂的土地逐渐变得湿润,盐碱的白色痕迹一点点淡去,曾经光秃秃的荒原也长出了新栽种的防风林。 1963年,省里提出要将兰考撤并到周边四个县。 焦裕禄表达了反对意见,他拿出精心绘制的五年规划图,向与会领导详细汇报了兰考的发展前景,恳请省委给予兰考三到五年的发展时间。正是这份坚持,为兰考保住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长期的过度劳累和操劳,使得焦裕禄的肝病日益严重。即使疼痛难忍,他仍坚持工作在一线。有时疼痛发作时,他就用一个硬物顶住肝部,咬牙继续工作。 就连在病重期间,他还在惦记着防汛工作,不时询问天气情况和各项治理措施的进展。 十年间,焦裕禄为工作奔波,一直未能回老家看望母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他才得以带着全家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对妻子,焦裕禄心怀愧疚。这些年来,妻子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承受经常见不到丈夫的孤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不要向组织伸手要求救济的嘱托,他还特别叮嘱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964年,焦裕禄将妻子徐俊雅叫到床前。他说,他走后,她一定会很艰难,但无论日子多么困苦,也不要向组织伸手要求补助和救济。 这句临终嘱托,成为了焦家几十年来恪守的准则。 5月14日,焦裕禄病逝,年仅42岁。焦裕禄去世后,徐俊雅独自抚养六个年幼的孩子。当时最大的孩子才12岁,最小的还不到2岁。一家人住在两间破旧的平房里,生活十分拮据。 徐俊雅每月的工资只有四十多元,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实在困难。但她始终记得丈夫的嘱托,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 为了维持家用,徐俊雅省吃俭用,自己动手缝补衣服。孩子们也都懂事,放学后经常去菜地里摘些野菜回家。 焦跃进和兄弟姐妹们从小就明白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知道要自力更生。他们互相帮助,分担家务,用功读书,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垮这个家庭,反而让焦裕禄的子女们更加坚强。焦跃进经常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是如何为兰考人民殚精竭虑。 焦裕禄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在传承。 到2014年,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兰考终于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一年,焦跃进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兰考。 看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兰考大地,看着群众过上了红火的日子,他感到父亲当年的努力和期望终于实现了。
1964年,焦裕禄书记临终前留给妻子一句话:“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
烟火人间诗
2025-02-15 18:08:53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