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马家军要枪毙一个12岁的小红军。谁料,小红军说:“你们用大刀砍死我吧

琴音绕梦回旋 2025-02-15 18:08:53

1936年,马家军要枪毙一个12岁的小红军。谁料,小红军说:“你们用大刀砍死我吧,留下一颗子弹打日本人!”就是这句话,竟然保住了小红军的命。 193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不断向中国腹地延伸,东三省相继沦陷。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外有日寇入侵,内有军阀混战。从直系到皖系,从奉系到晋系,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让这片土地战火不断。 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后并未停止扩张的脚步。他们在华北地区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妄图将整个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面对这样的局势,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投身革命队伍。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就是红三军团的"娃娃营"。 "娃娃营"成立于1934年,是由一群年龄在12岁到15岁之间的少年战士组成的特殊队伍。这些娃娃兵虽然年纪小,但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担当。 在这支特殊的队伍中,有一位名叫张金龙的小战士,年仅12岁。他的加入并非偶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当时的中国,民不聊生。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抢光、杀光,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许多少年儿童失去了父母,成为战争的孤儿。他们中的一些人,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主动要求参加红军队伍。 红军的队伍中接纳这些少年战士,并没有把他们推向危险的前线。相反,红军为这些娃娃兵专门成立了"娃娃营",既让他们参与革命,又给予特殊保护。 在"娃娃营"里,这些少年战士不仅要参加军事训练,还要学习文化知识。红军的指导员告诉他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张金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年纪小,但他和其他娃娃兵一样,都清楚地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张金龙的部队遭遇了敌军的猛烈进攻。他在战斗中腿部不幸中弹,失去知觉后从山坡上滚落到一处深沟中。 当他再次醒来时,四周已经没有了战友的踪影,只有呼啸的山风和漫山遍野的荒草。身受重伤的他无法行动,正在这时,一位在山里打猎的猎户发现了他。 这位善良的猎户将张金龙背回了自己的家,为他包扎伤口,细心照料。在这个偏僻的山沟里,猎户和他的家人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这个受伤的红军小战士。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着不测。当地的马家军得到消息,说山里可能藏有落单的红军,于是派人四处搜查。 马家军在搜查中发现了一顶红军帽,这是张金龙在受伤时遗落的。顺着线索,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猎户的家。 面对马家军的盘问,年仅12岁的张金龙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镇定。他没有否认自己的身份,而是挺起胸膛,坦然承认自己是红军战士。 当马家军的军官威胁要枪毙他时,张金龙反问道:"我们红军是北上抗日的队伍,为什么要杀我们?"这个问题让在场的马家军士兵都愣住了。 面对军官的强词夺理,这个12岁的小战士继续说道:"日本人打到我们的土地上来,抢我们的东西,杀我们的同胞,你们不去抵抗日本人,却要来杀我们红军,这是为什么?" 马家军军官被这个小战士的质问搞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之下,下令将张金龙拉出去枪毙。几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这个12岁的孩子。 就在这生死关头,张金龙说出了一段惊人的话:"既然要杀我,为什么不用大刀把我砍死?这样可以省下一颗子弹去打日本人!" 在1930年代,子弹是非常珍贵的战略物资。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当时军需物资的紧缺,更表达了一个红军战士对抗日战争的坚定决心。 张金龙的故事虽然只是长征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它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一代的精神境界。这个12岁的红军战士,用一句"留下子弹打日本人"的话,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情怀。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即使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也能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这种认知不是来自书本的说教,而是源于对现实的深刻体验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次民族觉醒的伟大远征。在这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红军始终把抗日救国的旗帜举得高高的。 这支军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深知,只有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才能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让红军能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翻雪山,过草地,战胜饥饿,战胜严寒,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 张金龙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一个12岁的孩子都懂得要把子弹留给日本侵略者,成年人就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0 阅读:3
琴音绕梦回旋

琴音绕梦回旋

琴音绕梦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