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大鳄高盛:在中国的渗透与企图 美国长期以来存在唱衰中国的现象,而在这

濮铭评趣这个事 2025-02-16 08:18:48

美国资本大鳄高盛:在中国的渗透与企图 美国长期以来存在唱衰中国的现象,而在这背后,金融巨头高盛的身影频繁闪现,尤其是在涉及对华金融战的关键时刻。高盛作为华尔街资本的典型代表,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受昂撒财团和犹太财团控制的现实,这些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惯用金融手段进行财富收割,将资金回流美国,进而强化财团对美国的掌控,美国又借此进一步吸血全世界。 高盛集团尽管口碑不佳,却有着“华尔街灯塔”的称号,从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到2008年经济危机,再到2010年欧债危机,都能发现高盛在其中的身影。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也早早成为了高盛觊觎的目标。 早在改革开放后,高盛就有进入中国的打算,但鉴于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它处于观望状态。1984年,高盛进入香港,为进入中国内地做准备。199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稳定16年后,高盛认为时机成熟,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代表处。 在正式进入中国内地之前,高盛就已积极与内地公司开展合作。进入中国后,高盛瞄准了金融业。当时中国金融业尚在发展初期,规范不完善,这为高盛这样的全球顶尖金融巨头提供了获利机会,同时也开启了其坑害国企、收割中企的历程。 1995年,中国计划建立第一家外资参股的证券投资银行并邀请高盛参股。由于高盛期望独资,而规定外资最多占35%股权,最终高盛将机会让给了摩根斯坦利,这家银行即后来知名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海南证券因挪用客户资金炒股亏损严重,高盛以民间捐助方式助其脱困,从而获得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支持。2004年,高盛成立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虽表面上高盛持股35%,剩余65%由6个自然人掌控,但实际上这6个持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都是高盛的代理人,高盛借此钻了中国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空子,实现了对该公司的实际掌控。 此后,高盛凭借强大的公关能力,逐渐垄断了中国企业海外融资及上市的道路,平安、中芯国际等企业都在其列。2004年中国国有银行改制时,高盛大规模唱空中国银行业,诋毁称不良贷款率接近40%,然后趁机以超低价格入股中国银行,仅入股4年就获利120亿美元。 高盛在中国给众多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中远洋损失39.5亿元,中国国航损失68亿,东方航空损失62亿元等。其中,中航油和深南电的遭遇尤为惨痛。2004年,中航油与高盛子公司合作炒原油期货,做空亏损后,高盛子公司一边劝其继续移仓做空,自己却在做多,最终中航油期货亏损5.5亿美元,落入高盛囊中,中航油被迫债务重组,总裁陈久霖被判刑。深南电在与高盛对赌原油期货时也被做局,被索赔近8000万美元,高盛还借此获取了当地更优质项目,获利远超索赔金额。 高盛能够如此轻易地收割中国企业,与它发展的代理人、收买的人员以及间谍活动密切相关。例如梁成运,被美国情报机构吸纳后包装成海外侨领,回国后通过捐款获取人脉,发展下线,策反收买相关人员,为美国提供大量情报,最终在2021年被中国国安部门逮捕,判处无期徒刑。还有胡士泰,入籍澳大利亚后,在中澳铁矿石谈判中泄露中国底线,导致中国钢铁企业谈判失败,损失数千亿元,最终被判刑10年。 从1984年高盛在香港设立公司至今的40年间,凭借强大实力和影响力,高盛已渗透到中国科技、金融、石油、房产、电信、农业等各个允许进入的行业。其阴险之处在于长期布局中国粮食饲料产业和生猪产业,通过金融手段推高饲料价格,迫使中国养猪企业破产并进行收购,再利用养猪企业影响饲料企业,进而控制生猪和粮食价格,推高通胀率,影响中国金融货币政策,最终实现做空中国、收割中国的目的。 美国目前背负着高达36万亿的美债,偿还压力巨大,收割中国或欧洲成为其挽救自身的途径之一。尽管美国对中国发起了多轮金融战均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在吸引外资、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尤其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要防止被西方资本把控。同时,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和制度法律,做好应对美国持续遏制打压和金融战的准备,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平衡。

0 阅读:208
濮铭评趣这个事

濮铭评趣这个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