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原国民党中将黄维,在拿到房屋补偿款后,决定出钱为当年随他在淞沪抗战中阵亡的官兵修座纪念碑 黄维,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中将,出生于1904年江西贵溪的一个农家。年轻时,他怀着为国效力的理想考入黄埔军校一期,结识了日后对他影响深远的方志敏。 黄维进入国民党军队后,迅速崭露头角,并多次参与重要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他出任第67师师长,参与了震撼中外的淞沪会战。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成为了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在这场战役中,黄维的部队在罗店战役中表现得异常顽强。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黄维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 然而,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胜利和荣誉,还有无尽的痛苦与牺牲。在那场淞沪会战中,黄维的许多战友英勇牺牲,他们的名字深深镌刻在黄维的记忆中。作为一名指挥官,他深知,战友们的牺牲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理应得到永远的纪念。 但是,战争的硝烟并没有完全散去,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后,黄维成为了战犯,被关押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数年的改造过程中,黄维心中始终有一个问题未曾解开:自己为何与战友们的牺牲和信念背道而驰? 这段时间里,黄维经历了内心的极大挣扎。虽然他曾是国民党的一员,但在这些年的改造过程中,他逐渐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选择和行为。 1983年,黄维迎来了一个不期而至的机会——国家对其历史遗留的房产进行了补偿,并向他支付了一笔现金。对于黄维来说,这笔补偿款不仅是对他物质上的补偿,更意味着一个长久未曾被正视的历史终于得到了重新审视。 这让他深刻感受到国家对过去历史问题的关切,也让他想起了那些为国家牺牲的战友,特别是在淞沪会战中阵亡的那些英勇官兵。 面对这笔钱,黄维并没有选择将其用于自己,而是决定用这笔补偿款为当年随他一起抗战的战友修建一座纪念碑。这一决定,不仅是对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一种深情告慰,更是黄维内心的呼唤,是他对历史的最终尊重。 黄维与多年来帮助他处理事务的王景春商讨了纪念碑的事宜。王景春深知黄维的情感,也全力支持他的决定。 两人商定,将这笔钱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于修建纪念碑,另一部分用于支持黄维的妻子与家庭,剩余部分则用于黄维个人的研究工作。在这三部分中,修建纪念碑显然是最为重要的。 黄维在选择纪念碑的地点时,考虑到战场的历史意义。他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罗店——这个见证了他与战友们生死相依的地方。 罗店不仅是淞沪会战中的关键战场之一,更是无数英雄为国捐躯的地方。对于黄维而言,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淞沪会战中阵亡将士的家属们纷纷参与其中,捐献资金和提供历史遗物,甚至有的家属提出将亲人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这座纪念碑逐渐从黄维个人的心愿变成了社会共同缅怀历史、纪念先烈的象征。 1984年,纪念碑终于完工。它屹立在罗店的广场上,周围绿树环绕,庄严肃穆。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淞沪抗战英烈的永久纪念,更是黄维对自己过往的反思与救赎。 站在纪念碑前,黄维久久凝视,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想起了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深知,这座纪念碑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们,更是为了后人,让他们铭记历史,牢记先烈们的奉献。 这座纪念碑,是他对过去的告别,也是他最后的贡献。在黄维的一生中,这座纪念碑无疑是他最为骄傲的遗产之一。 (信息来源:洋洋说史 2023年03月28日《1983年12月,原国民党中将黄维拿到了落实政策的退房款后,决定出钱为当年随他抗战时阵亡的官兵修建一座纪念碑》)
1948年,华野终于挺直腰杆了,张灵甫早就挂了、胡琏升官调走了,令粟裕寝食难安的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