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的中山王是什么性质的封号,如果放在清代相当于什么档次? 徐达在病逝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表彰功臣,仅追封六位异姓王(如徐达、常遇春等),其本质是荣誉性追赠,而非实权分封。 与同姓藩王不同,异姓王无封地、无军队,仅象征功勋与地位。 徐达作为“开国第一功臣”,其功绩涵盖灭陈友谅、张士诚、北元等关键战役,且以“善治军、严纪律”著称。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世袭魏国公,次子徐增寿(后被追封定国公)形成“一门两国公”的格局,中山王封号虽不世袭,但成为徐氏家族的政治图腾,贯穿整个明朝。 清朝爵位分宗室与异姓两类,异姓最高为公爵(如一等公),且罕有生封,多为追赠。仅福康安等极少数功臣获封贝子、郡王(如福康安追赠嘉勇郡王),但此类封号仍属宗室爵位的特例,且需与皇室有特殊关联。 徐达的“中山王”若置于清代,其性质最接近追赠郡王,但因清朝异姓封王的严苛限制,实际政治待遇可能对应一等公。 荣誉层级与福康安的“嘉勇郡王”类似,均属死后追赠的顶级殊荣; 实际地位更接近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或年羹尧的一等公,虽无封地,但象征功勋顶点。
历史观明朝历史人物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