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山东曲阜孔氏家族行祭祖大典。曲阜孔家向衢州借孔子楷木像,还回去的时候,却还了个仿制的赝品。衢州孔家对此异常愤怒,但只能接受现实。从此一门两支遂心生芥蒂。 1960年深秋,山东曲阜孔庙内香火缭绕,钟鼓齐鸣。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老建筑群内,正在举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祖大典。 身着传统礼服的孔氏后人分列两侧,按照古礼进行祭拜。在这场典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供奉在大成殿正中的一尊楷木像——这是从浙江衢州孔氏家族借来的珍贵文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大地的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衢州孔氏家庙的孔子楷木像便是其中之一。这座庙宇不仅是衢州当地的文化象征,也承载着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深厚敬仰。日军的侵略行径,不仅仅是对军事与经济的打击,更对中华文化和历史遗产构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在1940年代初,当日军第二次攻陷衢州时,孔氏家庙的珍贵文物成为了他们觊觎的目标。 入侵的日寇得知衢州孔庙内藏有孔子及亓官夫人的楷木像,这些文化遗物在日军眼中无疑是极其珍贵的战利品。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哪怕是一件小小的遗物,也足以让日军为之疯狂。为了将这件“稀世珍宝”收入囊中,日军指挥官下令展开抢夺行动,然而,幸好在此之前,国民政府已经采取了周密的防护措施。接到消息后,浙江省政府迅速指示南宗奉祀官孔繁豪,要确保孔子圣像的安全。 为了掩人耳目、确保圣像的安全,孔繁豪巧妙地采取了转移圣像的策略。他先是将孔子楷木像移至龙泉,并计划进一步转移至更为偏僻的庆元山区。然而,孔繁豪深知,圣像的安危事关重大,必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为了防止真像被敌军发现并抢夺,孔繁豪秘密地找到了一些工匠,仿制了一对完美的赝品。带着这对赝品,他将圣像移至龙泉、庆元,而将真正的孔子像藏匿在衢州的深山中,以避免暴露真相。 这一举措为孔子像的保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让日军未能得手,孔子圣像因此得以免遭劫掠。尽管日军未能如愿以偿,但他们的愤怒没有消退。在对孔庙未能得到心仪的战利品后,日军对庙宇实施了更为疯狂的报复行动。他们纵火烧毁了孔庙的藏书楼,大成殿被占为营房,庙内的思鲁阁被变成了马圈,原本华丽的红漆柱子被马匹咬得满是伤痕。更有甚者,庙内的400多件珍贵文物和衢州钟楼的大钟也被劫走,作为战利品被运往日本。这一连串的暴行,令衢州孔庙再一次遭遇了人为的浩劫,也让这座承载着几百年文化积淀的庙宇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尽管遭遇了日军的极度破坏,衢州孔庙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象征并没有因此消亡。抗日战争胜利后,孔庙迎来了重建的契机。孔子楷木像在经过数年的辗转后,被重新珍藏在思鲁阁中,而那对替代品则在战后被焚毁,以防止日后出现真假难辨的情况。 孔庙的修复工作在1946年开始,国家为了恢复孔庙的庄严与文化传承,特意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孔活动,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敬仰。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一年,年仅8岁的孔祥楷被任命为第75代嫡长孙孔子的南宗奉祀官。这一任命不仅是对孔祥楷个人的肯定,也象征着孔子文化和家族责任的延续。孔祥楷虽年幼,但这份责任却是沉重的。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他成为了家族的象征和文化传承的守护者,肩负起了复兴儒学文化、传承孔子精神的重任。 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多重细节,不仅展现了孔繁豪和其他相关人员在保卫文化遗产上的聪明才智,也突显了战争期间文化与传统价值的脆弱与宝贵。无论是日寇对衢州孔庙的极度破坏,还是孔繁豪通过巧妙的手段保护圣像,都在揭示着一种在动荡年代中对于文化遗产深切的敬重与守护。而孔祥楷的继任,标志着儒家文化尽管在历史的风暴中屡受冲击,却依然找到了传承的希望。 楷木像在衢州孔氏的供奉和保管下,度过了数百年的岁月。这期间,这对木像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成为了南孔一脉的重要精神象征。它见证了南宋的兴衰,经历了元明清的更迭,直到1960年这场祭祖大典,才又一次回到了它最初的起点——曲阜。 祭祖大典结束后不久,一个出人意料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曲阜孔氏归还给衢州的,竟是一尊仿制的楷木像。这个发现在衢州孔氏家族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原本期待着文物完璧归赵的衢州孔氏,面对这样的结果,不得不接受了这个难以改变的现实。 这起文物替换事件很快在文化界引发了广泛关注。衢州孔氏多次通过不同渠道与曲阜方面进行交涉,希望能够讨回真品。然而,曲阜孔氏始终坚持认为,作为孔子故里,理应保管这件与至圣先师最为相关的文物。双方各执一词,使得这场纷争陷入了僵局。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当地文化部门也曾多次进行调解。调解人员提出了多个解决方案,包括建议将真品在南北两地轮流展出,或是由国家出资对两地同时进行补偿等。但这些提议都未能获得双方的一致认可。最终,这尊楷木像被收藏在曲阜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1960年,山东曲阜孔氏家族行祭祖大典。曲阜孔家向衢州借孔子楷木像,还回去的时候
安琪小世界
2025-02-17 13:15: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