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堆集当了俘虏的18军军长杨伯涛,后来在回忆录中总结了12兵团覆灭的八个原因,其中两条是黄维“没有作战经验,掷12万大军为儿戏;指挥外行荒谬,性情孤僻恶劣。” 杨伯涛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 家境贫寒,最终他仅仅在中学阶段完成了一年的学业。 受革命思潮影响,杨伯涛决定投身军旅,1926年加入了黔军王天培的第十军教导团,并在北伐战争中参与了多次战斗。 此后,经过不断的磨砺与学习,杨伯涛逐渐晋升为一名专业的军人,并于1929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七期学习。 淞沪会战爆发,杨伯涛毅然放下学业赴上海参战。 在那里,他被任命为十八军的一名营长,随后成为了十八军的参谋主任。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与黄维的关系逐渐建立。 然而,杨伯涛在抗战中逐渐走向了更高的位置。 1943年,杨伯涛因其出色的指挥才能获得了晋升机会,成为十八军十一师的师长。 抗战结束后,十八军被缩编为整编十一师,杨伯涛被任命为该师的旅长。 然而,战后的国民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困境,直到1948年,随着黄维升任副司令官,杨伯涛才终于在十一月获得了十八军军长的职位。 然而,尽管杨伯涛在实际指挥中承担了这一职务,南京政府并未正式批准其晋升。 1948年,黄维指挥的第12兵团在宿县西南地区遭到我军围困。 黄维兵团的十万大军在双堆集附近被我军困于狭小的区域内,国民政府紧急调派杜聿明和胡琏进行援救局。 黄维和副司令官胡琏选择了提前突围。 杨伯涛在战斗中的回忆表明,尽管他被要求指挥部队突围,但由于指挥不力与沟通不畅,黄维和胡琏早早就开始了行动,杨伯涛带领残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杨伯涛试图自尽,但幸运地在解放军的追击下幸存下来。 经过近三周的激烈战斗,黄维兵团最终被全歼,黄维本人也成了俘虏。 黄维兵团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因为外部的援军未能及时到达,或者是廖运周的起义扰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 事实上,杨伯涛在日记中提到了一些其他原因。 杨伯涛回忆道,在兵团通过豫皖边境时,沿途的村庄已是空无一人,百姓纷纷逃离,几乎连一个向导都难以找到。 然而,当他被解放军押送经过同样的区域时,他惊讶地发现,曾经死寂一片的村镇如今人声鼎沸,街市繁华。 百姓们安居乐业,商铺繁忙,甚至有当地人将宰好的肥猪赠送给解放军。 杨伯涛在日记中描述道,解放军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仿佛一家人。 被捕后的杨伯涛,和其他国民党高级军官一样,迅速被押送到北京的战犯管理所。 在监禁期间,杨伯涛并没有放弃自我提升,而是专心撰写了《美军战术之研究》,这本书也为他后来获得特赦加分不少。 在被特赦后,杨伯涛不仅积极参与文史工作,还将自己的经历和对战争的思考写成了多部回忆录与军事研究资料。 然而,他始终未能原谅黄维。 黄维在黄埔军校的影响力深远,但杨伯涛却始终认为黄维在战争中的决策导致了大量年轻军官的死亡。 在杨伯涛看来,黄维不仅军事才能有限,而且性格顽固,始终未能适应战场的复杂局势。 黄维在杨伯涛获释后,曾因杨伯涛的一些公开表述感到不满,在杨的回忆录中,杨对黄维的评价较为严厉。 而黄维的女儿也回忆道,黄维在处理某些争议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坚持,尤其是对于自己在历史中所扮演角色的准确还原。 另一方面,黄维曾在多次战斗中展现过不小的军事才能。 尤其在抗日战争中,他率领18军防守罗店,尽管战场上的情况极其复杂,他仍坚持以少量兵力守住阵地。 然而,黄维过于注重军事理论的他,性格较为刚硬,指挥风格偏向机械化,这在某些战斗中导致了严重的损失。 淮海战役前,黄维被蒋中正任命为第12兵团司令。 尽管他有过不少的战功,但因其过于依赖理论。 特别是在兵团的指挥上,胡琏、罗广文等将领虽在名义上服从黄维,却常常在实际指挥中有自己的主张,甚至有违反命令的行为。 黄维在指挥12兵团期间,在战术决策上过于自信,未能及时接受部下的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1]蒋耘.湘西雪峰山抗日名将杨伯涛[J].中国档案,2015(9):74-75
1950年,王定烈司令率领部队去往湖北恩施剿匪。可在行军途中,当他无意之中听说部
【3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02
插图像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