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收到了一颗被酒精浸泡的头颅,原来,这是军阀马步芳在向蒋介石邀功,而这颗头颅的主人,就是红五军军长董振堂。 董振堂是河北新河县人,他的家境不太好,但这并不影响立志报效祖国,如同抗金名将岳飞一般。 他勤奋好学,不放过一切学习的机会,结果也没让他失望。 后来,董振堂进入了保定军官学校。 在北伐战争中,他表现英勇,战功卓著,被誉为战场上的猛将,甚至在国民党军队中加官进爵。 可他在经历了国民革命的起伏变迁后,最终选择了共产党,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 他带领部队转战南方,屡建奇功,为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长征途中,红五军英勇作战,多次充当后卫部队,为主力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6年,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此结束,中央决定成立西路军,由李先念等人率领。 董振堂因为作战经验丰富,被命为前敌总指挥,负责向西挺进,策应红军东进。 不过,西路军的处境却是异常艰难,他们在甘肃河西走廊遭遇马家军的围追堵截,补给断绝,孤立无援。 1937年初冬的甘肃高台,风雪交加,寒风裹挟着黄土,在空旷的原野上呼啸。 西路军已连续奋战多日,物资短缺,弹药几近耗尽,而马步芳的骑兵大军却步步紧逼,意图彻底歼灭这支红军。 董振堂立于高台城墙之上,望着远方密密麻麻的敌军,神色沉稳。 他明白,此战若败,西路军将无路可退。 他回头看着身后的战士们,面色苍白,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但眼神依旧坚定。 董振堂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无路可退,唯有一战,死战到底!” 城外,马步芳骑在战马上,望着高台固守的红军,冷笑道:“一个弹尽粮绝的残军,还妄图抵挡本帅的虎狼之师?” 他挥手下令,万余名骑兵潮水般涌向高台,锋利的马刀在寒风中反射着森冷的光。 红军战士紧握枪械,待敌人冲到近前,枪声骤然响起,子弹在敌群中掀起血花,第一波骑兵被打得人仰马翻。 可马家军毕竟不是浪得虚名的,他们久经战阵,并未因挫折而退缩,反而围困得更紧。 董振堂指挥战士们用翻倒的马车、石块和沙袋加固街道上的防线,狭窄的巷道成为红军伏击敌人的最佳战场。 近战开始,敌军如潮水般冲入街巷,刀光剑影中,红军战士端着刺刀,与敌人展开血战。 董振堂亲自上阵,手握马刀,斩敌数人,身上已满是血迹。 战士们的呐喊声震天动地,敌军虽人数众多,却始终无法攻破红军的核心阵地。 激战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高台城墙被炸开,马家军蜂拥而入,巷战更加惨烈。 董振堂的部下一个个倒下,弹药耗尽,许多人拔出刺刀与敌人搏命。 最终,战至最后一人,红军战士仍无一投降。 董振堂身受重伤,被敌军围困在一座残破的庙宇中。 马步芳亲自前来,劝降道:“董将军,你曾是国民党的骄傲,何苦替共产党送命?投降吧,本帅保你高官厚禄。” 董振堂冷笑,扶着墙站起,怒目而视:“我董振堂生为共产党人,死亦是共产党魂!你们背叛人民,终有一天会遭报应!” 马步芳脸色一沉,挥手示意,手下将董振堂按倒在地,刽子手高高举起刀刃,寒光一闪,鲜血溅在冰冷的黄土地上。 董振堂殉难,他的头颅被割下,浸泡在酒精中,送往南京,以此邀功。 但这颗头颅未能震慑革命者,反而成为西路军英勇斗争的象征。 历史铭记着董振堂的牺牲,也铭记着他带领红军在绝境中奋战到底的精神。 他的英名,永远镌刻在革命的丰碑之上。 这颗头颅运抵南京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蒋介石虽然对共产党深恶痛绝,但董振堂毕竟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如此残忍的行径,甚至连蒋介石也感到不安。 不过因为时局紧迫,他最终对此事选择了沉默。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董振堂
1937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收到了一颗被酒精浸泡的头颅,原来,这是军阀马步芳在
牧童的娱论
2025-04-02 12:53:47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