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为什么能得善终?说我手里有兵权?马上放弃!让我去打仗?马上去报道!让我主动进攻?马上去进攻!怀疑我谋反?马上回家当富翁!又要起复我?马上去打仗!主打就是一个听话,怎么可能不善终! 唐朝安史之乱后,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最终未能善终。 李光弼,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功之一,曾经威震千里,然而在战胜敌人后,反而因朝中宦官的陷害而忧郁而死。 固怀恩,虽然家族为国家殉难40余人,最终却因陷入朝中阴谋,忍受不了污蔑,甚至勾结吐蕃造反。 在天宝十四年,唐朝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带领叛军南下。 在此时,58岁的郭子仪临危受命,被召入军中。 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郭子仪不仅收复了河北、河东等重要地区,还重新夺回了长安和洛阳。 然而,唐朝朝廷对于这位功臣的态度却始终充满了复杂的防范心理。 尤其是唐肃宗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虽然一度感激郭子仪的功劳,称他为“再造国君”,但却始终未能真正信任他。 唐肃宗担心郭子仪的高功高位可能威胁到皇权,因此在郭子仪立下赫赫战功后,常常将他召回。 即使在“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时,唐肃宗便暗中控制功臣的力量。 任命亲信宦官如鱼朝恩担任军中监视官。 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了军中指挥的混乱,使得占据优势的战斗最终以失败告终。 鱼朝恩不谙兵法,反而诬陷郭子仪作战失误,结果郭子仪被召回长。 这种命运的反复让郭子仪深刻意识到,权力对于自己的威胁远远大于外界的敌人。 尽管他在战场上屡次建功立业,但由于担心皇帝的忌惮,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始终保持低调。 郭子仪不断以“自污”的方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没有野心、忠诚可靠的形象。 他拒绝接受高官职位,主动要求辞去太尉之职,甚至在面对唐代宗的试探时,装作对权力毫无兴趣。 在唐代宗即位后,虽然他曾经成功打败吐蕃入侵的威胁,但代宗对他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一次,代宗授予他尚书令的职务。 这一职务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职位。 郭子仪立刻拒绝了这一命令。 他请求的只是六名美人和一些金银财宝,这一表态让代宗既惊讶又无奈,最终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为了确保家族的安全,他将自己的府邸设立得极为开放,门庭若市,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随意进出。 让家族的生活暴露在公众眼中,但郭子仪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羞耻。 他解释道,正因为这样,才能表明自己没有隐秘的私情,皇帝自然也不会怀疑他有任何图谋。 一次,在他率军抵御吐蕃时,他的祖坟被人恶意挖掘。 然而,郭子仪在向皇帝进谒时,他只字不提个人的屈辱,反而将这一事件归咎于自己的士兵。 此外,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但两人婚后关系并不和谐。 公主将此事上报给唐代宗。 郭子仪知晓后,立即将儿子绑送至朝堂,亲自向皇帝请罪。 尽管唐代宗宽慰他不必过于介怀,但郭子仪依然严格教训了自己的儿子。 唐德宗即位后,不仅为他追赠了太师的职位,还特别为他安排了隆重的葬礼,并超越礼制下令将他的坟墓提升。 郭子仪的成功,首先在于他能够在朝堂上与各种奸臣保持微妙的平衡。 在唐朝的政治中,权臣与宦官之间往往勾心斗角。 郭子仪并非一味压制奸臣,而是对其保持足够的礼遇。 其次,郭子仪的成功还在于他极为善于理解皇帝的心思。 历史上不少功臣因清廉无私、受到百姓爱戴而危及皇帝的权威,但郭子仪深知这一点,他并未以清廉自持,而是通过奢侈放纵来消除皇帝的疑虑。 郭子仪的生活十分奢华,府中珍宝琳琅满目,美丽姬妾众多。 在他看来,皇帝真正担心的不是臣子奢华,而是这些功臣在获得民心后可能会谋反。 为了让皇帝安心,郭子仪通过外在的铺张浪费来掩饰其真正的意图。 参考文献:[1]乔潮,穆渭生.郭子仪请雪安思顺冤案发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150-152
允䄉(原名胤䄉)因在康熙葬礼上失仪(实为故意跪坐不恭),被雍正记恨,后被雍正革去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