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泽东主席在审查新一批的将军工作安排时,发现王辉球中将被任命为了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毛主席直接提笔将“副”字给划掉了,说:“这个同志我很了解……” 1975年那会儿,中国正站在改革开放的大门口,国内军事方面的事儿得好好整整。有一天,毛主席在看新一批将军的工作安排时,瞧见王辉球中将要被派去当沈阳军区的副政治委员。毛主席想了想,大笔一挥,把“副”字给抹了,说:“这位同志,我很熟……”。这事儿不光说明毛主席特别信得过王辉球,还看出他对军事人才那叫一个看重,看得准。就像老话说的:“会用人才,才能治好国家。” 时间往前捯饬到1932年,那时候王辉球才20岁,跟着红四方面军去了赣南、闽西,打算在那儿开块新的革命根据地。他是红十二军的政治指导员,头一遭大任务就是参与攻打闽南的重要地方——漳州。这对小王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机会,算是他在红军里开始露脸的时候。 漳州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难。敌军头头张贞靠着天宝山的地势,摆下大军,想挡住红军。王辉球那是真有勇气,有决心,连着冲了八回,愣是没冲过去,可他就是不服气。后来,在指导员的建议下,红军来了个正面假装打,侧面偷袭的招儿,这才把敌军给打散了,赢了这场仗。王辉球冲在最前头,结果被子弹打中了胸口,伤得不轻。还好,当地的乡亲们伸了援手,这才救了他一命。伤好了以后,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就安排他去瑞金红军学校学习,这样既能养身体又能提升自己。时间转眼到了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踏上了艰难的长征路。特别是走到藏区的时候,那里的高原环境和缺少食盐让好多战士都感到身体不适。这时候,王辉球已经当上了红二师政治部宣传科长,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特别重,总琢磨着怎么用宣传工作给战士们打气,让大家坚持抗日。 受到毛主席在部队里讲话的启发,王辉球带着他的宣传队开始写标语、传思想,鼓励战士们信念要坚定,困难要克服。他们还背着指示牌,给前进的战士们指路,成了大家士气的加油站。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王辉球被派到贵州军区当政治部主任,那时候贵州的地方势力和国民党残余势力挺复杂的,但他一点都不怕。作为省委宣传部长,他在贵州的“剿匪”工作中特别卖力,写了很多鼓舞人心的“剿匪”标语,还亲自跑到一线去,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大大提高了“剿匪”的效率。在他的努力下,好多匪徒都主动投降了,这样一来,军队和敌人的直接冲突就少了很多。1951年,贵州的“剿匪”大事儿忙得差不多了,但王辉球没歇着,他带着团队写了本《剿匪一年》的书,把一年的经历、心得都记了下来,这本书后来还成了全国学习的典范。接着,王辉球又一头扎进了“三反”运动,作为贵州军区的头儿,他坚持给部队“瘦身”,不让官员贪腐,还老强调要说实话、办实事,贵州的局面因此更加稳固了。 到了1952年,为了把国家空军建得更好,毛泽东点了王辉球的名,让他去当空军政治部主任。新官上任,挑战不少,可王辉球不怕,他靠着多年的政治工作经验和一颗坚定的心,硬是把空军政治工作推上了新台阶。他不仅当上了空军政治学校的校长,时刻关心学员们的思想建设,还在实际工作中干出了成绩,连刘亚楼等空军大领导都夸他呢。 王辉球的这些付出和成绩,让他戴上了中将军衔,还得了八一勋章,成了我国空军历史上政治部主任这个职位上干得最久的人。后来,到了1975年,沈阳军区找政工干部犯了难,找来找去,还是觉得王辉球最合适,毕竟他在空军政治部干得那么出色,党中央也看到了他的能力。话说有一天,毛主席在看沈阳军区的人选名单时,提到了王辉球:“王辉球同志嘛,我在空军政治部就了解他,他干得特别棒。我觉得让他当个副政委,可真是屈才了,他完全能挑大梁,当正职才行。”后来,王辉球从叶剑英元帅那儿听说了这个决定,心里那个激动啊,同时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郑重地说:“叶帅,您放心,我绝不会让毛主席和党中央失望。请您相信我,我会拼尽全力完成任务的。” 王辉球不光嘴上这么说,还真就这么做了。在沈阳军区,他工作起来那叫一个出色,能力和才华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家都看到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心耿耿。这也证明了毛主席的眼光是多么独到和正确。 王辉球这一辈子,都在为革命事业忙活。从年轻时候冲锋陷阵,到后来搞政治工作,再到空军领域发光发热,每一步都饱含着他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厚谊。王辉球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啥时候,只要信念坚定、敢于担当,就能不浪费大好时光,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像王辉球自己说的:“我这辈子都给了革命,虽然快要到头了,但我的心永远和党和人民连在一起……”这话不光是对他这一辈子的最好概括,也是给我们大家的鼓舞和动力。
1958年,工作人员将一份上海人事调动文件交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主席翻开一看,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