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梁思成与儿媳周如枚还有孙子的合影,此时林徽因已经去世5年了。 时光定

爱吃凉历史 2025-02-17 18:39:25

1960年,梁思成与儿媳周如枚还有孙子的合影,此时林徽因已经去世5年了。 时光定格在1960年,一张黑白合影中。梁思成坐在中间的椅子上,身着一件深色外套,带着标志性的圆框眼镜。 他的身旁是儿媳周如枚,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秀丽,举手投足间透露着知识分子家庭特有的气质。身旁的小男孩就是他们的儿子梁鉴,穿着整洁的学生服,目光清澈。 这张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日常时刻,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缩影。当时的梁思成已经59岁,正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照片中三个人的表情都很平和,看不出丝毫异样。但在这平静的表象下,整个家庭正面临着巨大的变故。 这张照片拍摄的地点是在北京,当时梁家还住在清华园内。这个院子里曾经充满了林徽因的欢声笑语,如今只剩下清冷的寂静。 林徽因在1955年离世,这个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耀眼的女性走得太早了。她没能看到儿子梁从诫与周如枚的婚礼,也没能看到孙子梁鉴的降生。 在林徽因生前,她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评价极高。作为一位在文化艺术领域有极高造诣的女性,她欣赏周如枚身上所具有的才华与气质。 林徽因曾说过,周如枚虽然算不上倾国倾城,但却端庄大方,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柔。这种评价来自一位在审美和艺术方面极为挑剔的女性,显得尤为珍贵。 这张1960年的合影,恰好拍摄于林徽因去世五周年。梁思成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学者风范,但眼神中却透露着对往事的追忆。 这个时期的梁家,表面上看起来一切如常。梁思成仍在清华大学教书,周如枚在家照顾孩子,小梁鉴也在学校里快乐成长。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在中国近代史上堪称一段佳话。这对夫妻不仅在婚姻生活中相濡以沫,在学术领域也是携手共进。 他们的故事开始于1928年,当时两人都在美国留学。林徽因是燕京大学建筑系的第一位女学生,而梁思成则是这个领域的后起之秀。 这对夫妻在建筑学领域都有突出贡献,共同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一起考察中国古建筑,编写教材,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样作为知识分子家庭的代表,周培源夫妇在教育理念上也非常先进。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周培源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女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梁思成和周培源两家的交情源于他们在北京大学共事的经历。两位教授不仅是同事关系,更发展出了深厚的私交。 在这样的环境下,梁从诫和周如枚从小就有大量接触的机会。两个家庭的孩子们经常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955年,梁从诫和周如枚举行了婚礼。这场婚礼本该是两个家庭最喜庆的日子,但林徽因已经无法亲眼见证这一刻。 婚后的梁从诫和周如枚住在清华园内,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两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 他们的生活方式承袭了上一代知识分子的传统,既有学术追求,又不失生活情趣。梁从诫继承了父母对建筑的热爱,而周如枚则在翻译领域展露才华。 不久后,他们的儿子梁鉴出生了,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这个时期的梁家,延续着上一代的和睦与温馨。 梁思成虽然失去了爱妻林徽因,但儿子成家立业,又添了可爱的孙子,也是一种慰藉。作为长辈,他对这个小家庭寄予厚望。 1955年到1960年这段时期,是梁从诫和周如枚婚姻生活中最平静美好的时光。他们的婚姻生活看似完美地继承了上一代的传统。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对年轻人即将面临的考验,是他们的父辈都未曾经历过的。 这段婚姻最终没能像梁思成和林徽因那样,成为一个美好的传奇。时代的巨浪即将到来,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上一代人用爱情和智慧构建的婚姻典范,在下一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梁家,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1960年后不久,梁从诫收到了一个将改变整个家庭命运的通知。他被要求前往江西农村参加劳动,这个消息对这个知识分子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这样的变故,周如枚做出了一个决定性的选择。她带着年幼的儿子梁鉴离开了梁家,并将孩子的名字改为周学兵。 这个决定不仅仅影响了两个人的婚姻,更深刻地改变了两个家族的关系。曾经亲如一家的梁家和周家,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对于梁思成来说,这个变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他选择了平和地面对这一切。 周如枚离开梁家后,很快与麻醉学专家谢荣相识并组建了新的家庭。在新的生活中,她继续从事翻译工作,后来还生下了女儿谢兰。 而梁从诫在江西农村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始终保持着对前妻的理解和尊重,从未对外人说过周如枚的不是。 改名为周学兵的孩子,在母亲的新家庭中成长。这个原本应该姓梁的孩子,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里家庭的变迁。

0 阅读:0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