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孤儿靠乞讨长大,23岁中央来人找他:你亲妈是个大首长!听到这个消息后,孤儿大吃一惊:“我的母亲早就不在了。” 石来发出生在井冈山脚下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本地人。出生不久,他就被父母送给了红军连长石礼保夫妇收养,从此与亲生父母失去了联系。石礼保夫妇把石来发视如己出,疼爱有加。 然而好景不长,石来发8岁那年,养父母先后去世。一夜之间,石来发成了孤儿,无依无靠。石来发的姥姥把他接到身边,收留这个可怜的孩子。姥姥家里条件本就不好,再加上年事已高,根本无力抚养石来发。 姥孙俩为了生计,不得不沿街乞讨。每天清晨,石来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跟着姥姥在街头巷尾讨饭吃。他们时常风餐露宿,风里来雨里去。石来发渐渐长大,开始懂事,他尽自己所能帮助姥姥,减轻她的负担。 乞讨的日子实在太苦了,石来发时常饿着肚子。每当看到别的孩子能吃饱穿暖,石来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尽管生活困顿,石来发从未想过放弃。他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总有一天能改变现状。 姥姥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为了照顾姥姥,石来发不得不更加频繁地外出乞讨。每当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姥姥总会心疼地拉着他的手,轻声安慰。石来发懂事地告诉姥姥,他一点都不累,会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风雨同舟,石来发和姥姥相依为命。尽管生活困苦,但姥孙俩心中却充满了对彼此的牵挂与不舍。石来发渐渐长大成人,而姥姥的身体每况愈下。石来发心中的牵挂与不安与日俱增,但他强忍泪水,愿意为这个疼爱自己的老人付出一切。 转眼间石来发已经23岁了。这一天,有一群人来到了石来发居住的小山村,打听他的下落。村民们纷纷议论纷纷,不明白这些人为何寻找石来发。 来人终于找到了石来发,他们告诉石来发一个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你的亲生母亲是一位大首长,她派我们来接你去见她。石来发震惊不已,他茫然地看着来人,喃喃自语道:"这怎么可能?我的母亲早就不在了啊。" 来人耐心地向石来发解释,他的母亲当年是为了革命的需要,才不得已把他托付给了别人。如今革命胜利了,母亲发现石来发还活着,于是派人千里迢迢把他找到。石来发听完来人的讲述,心中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对多年未见的母亲充满了好奇和思念;另一方面,他对母亲当年的决定有些不理解和埋怨。石来发回忆起和养父母相依为命的温馨时光,不禁潸然泪下。养父母把他视如己出,对他关爱备至,却英年早逝。 而他的亲生母亲,却音信全无,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种种矛盾的情绪交织在石来发心中,让他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来人看出了石来发的不安与困惑,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追寻的经过,坚定了石来发的信念。 石来发终于相信,母亲是真的派人来接他了。尽管内心还有诸多疑虑,石来发还是决定跟随来人去广州见母亲一面。这个出生贫寒、靠乞讨长大的孤儿,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还能与亲生母亲重逢。 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这个坚强的孩子,母子二人马上就要天涯重聚了。 石来发跟随中央来人来到广州,终于见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母亲曾志。这位中年妇女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大首长,她穿着朴素,神情亲切,一见到石来发就热泪盈眶。母子俩紧紧相拥,曾志抚摸着儿子的头,似乎要把失去的时光都补回来。 曾志向儿子讲述了当年的艰难抉择。新中国成立前夕,革命形势危急。为了不连累孩子,曾志狠心把石来发托付给了别人。她日夜牵挂着儿子的安危,却不得不埋头革命工作。如今国家安定,曾志终于能抽出时间寻找儿子了。 母子俩回忆起往日点点滴滴,感慨万千。曾志得知石来发吃了那么多苦,心疼不已。她希望儿子能留在身边,以弥补多年的亏欠。可石来发的心里却装着井冈山的家人和乡亲。那里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姥姥的牵挂,有乡亲们的期盼。 石来发对母亲说,虽然我理解您当年的选择,但我的根在井冈山,我还是要回去。曾志沉默许久,最终还是尊重了儿子的意愿。她嘱咐石来发要好好照顾自己,以后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她。 临别前,石来发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曾志连忙扶起儿子,眼里噙满泪水。她拉着儿子的手说,咱们娘俩就算分开,也永远不会再失散了。你就安心在家乡生活,我会经常去看你的。 回到井冈山后,石来发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把母亲的嘱托记在心里,更加勤恳地劳作。石来发结婚生子,儿孙绕膝。每当看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脸,他总会想起母亲曾志。是她的牺牲和奉献,换来了后代的幸福生活。
江西孤儿靠乞讨长大,23岁中央来人找他:你亲妈是个大首长!听到这个消息后,孤儿大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2-17 23:35:26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