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某花1.7万元购买私教课,但3年来未上一节课,退款遭拒绝。而法院为何判决退还7000元,这些细节太关键!
原来,蒋某花了17520元在霍某经营的健身工作室买了48节私教课,约定在3个月内上完。但蒋某一直没去上课,直到2019年11月28日,他才向教练提出退课,教练说不能退,但可以继续上课或者帮忙转让。霍某也多次联系蒋某让他有空来锻炼,可蒋某一直没去。
这一拖就是两年多,2022年1月20日,蒋某再次要求退课,霍某还是拒绝,但还是说可以继续上课。然而到了2022年6月,健身工作室注销了,蒋某彻底没机会上课了,于是他把霍某告上法庭,要求全额退款。
法院认为,蒋某买了私教课却不上课,属于单方违约,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超期履行的法律后果,同时蒋某的权利不能因为时间过了就完全消失,以及工作室注销前没通知蒋某,导致他没办法继续上课或转课。最终综合考虑蒋某的违约行为、工作室的运营成本和预期利益等因素,最终判决霍某返还蒋某7000元。(信息来自中国法院网)
类似的预付式消费纠纷时有发生,该案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双向避指南:
1.致命漏洞:涉案合同仅约定课程期限次数和,未明确超期后果、退款规则、商家注销责任,导致双方对权益理解错位。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签约时须要求补充失效条款(如可过期延期/折价退款)、商家停业通知义务等详细内容。 对于商家而言:合同要重点列明违约责任(如超期扣费)以及不可抗力处理方案等内容。
2.关键败笔:霍某注销工作室前未通知客户主动,直接切断履约可能,法院认定其未尽后合同义务。 因此,商家闭店前须以书面形式(短信/公告)通知,客户提供转课、退款或补偿方案,否则可能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总之,该案撕开了预付消费生态的灰色面纱,又以这样的结果落下帷幕,提醒大家在消费时一定要谨慎,同时商家也要诚信经营,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帮忙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