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天,杨得志突然抓起桌上的搪瓷茶缸,"咣当"一声砸在泥地上:"混账!老子能证明!十八勇士活到现在的就剩三个!" ?1958年深冬的湖北监利,呼啸的北风裹挟着江汉平原特有的湿冷。当杨得志上将的吉普车驶入周河公社时,蜷缩在茅草棚里的侯礼祥正用开裂的双手往火塘里添着碎木片。没人能想到,这个衣衫褴褛的老汉,竟是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突击队员。 ?"老侯,听说你病了?"杨得志摘下军帽,露出满头的银丝。火塘边的老人浑身一震,缓缓抬头,浑浊的双眼突然迸发出奇异的光亮:"杨...杨司令?"三十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1935年5月,大渡河畔的安顺场,时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的杨得志,亲自为十八勇士斟壮行酒。侯礼祥记得那碗苞谷酒的热辣,记得铁索桥上飞溅的血花,记得杨得志拍着他肩膀说:"打完仗回来,咱们喝茅台!" 杨得志缓缓蹲下身子,紧紧握住侯礼祥那满是老茧与裂痕的手,声音略带哽咽:“老侯啊,可算找到你了,这么多年,你受苦了。”侯礼祥嘴唇颤抖着,泪水夺眶而出,想说些什么,却又被激动的情绪哽住了喉咙。 两人就这么对坐着,沉浸在往昔的回忆里。许久,杨得志才打破沉默,轻声问道:“这些年,你咋过成这样了?”侯礼祥苦笑着,缓缓道出这些年的坎坷。原来,强渡大渡河后,他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活下去,他四处漂泊,一路乞讨回到家乡。本想着等伤好后再去找部队,可家乡也同样被战火与贫穷笼罩,家中父母早已离世,他便只能留在这破败的家中,靠着微薄的土地勉强维持生计。 杨得志听得眼眶泛红,心中满是愧疚与心疼:“都怪我,当年没把你找回来,让你一个人吃了这么多苦。”侯礼祥连忙摆手:“杨司令,可不能这么说,是我自己没本事,没能跟上部队。再说,能活着回来,我已经知足了。” 杨得志看着眼前这位曾经英勇无畏的战士,如今却在贫困中挣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他改善生活。他当即叫来随行人员,嘱咐道:“立刻联系当地政府,一定要给老侯安排最好的医疗,把他的身体调养好。还有,生活上的困难,都要想法子解决,不能让英雄寒了心。” 随后的日子里,在杨得志的关心与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侯礼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身体也在悉心照料下逐渐好转。 而杨得志只要有时间,就会来看望侯礼祥。两人常常坐在院子里,回忆着当年的峥嵘岁月,从大渡河的枪林弹雨,到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每一段回忆都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侯礼祥也在杨得志的鼓励下,开始给孩子们讲述那段红色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到红军战士的英勇与无畏,传承着那份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 。
1958年一天,杨得志突然抓起桌上的搪瓷茶缸,"咣当"一声砸在泥地上:"混账!老
晨曦微尘
2025-02-18 17:16:35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