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辽宁一老农去世后,女儿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破烂木盒,打开一看顿时心脏狂跳,竟是一件镶满100多颗粉蓝宝石的项链。 1988年的一个寒冬,辽宁喀左县南公营子乡七间房后坟村下起了大雪。在一间破旧的土房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躺在床上,颤抖着手将一个木盒推向床边的女儿。 老人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用浑浊的眼睛不停地望着女儿,直到女儿将木盒收好,他才闭上了眼睛。这位老人名叫老刘,是村里有名的老实人,一辈子务农。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老刘独自抚养女儿刘春花长大。女儿出嫁后,他始终独居在这间破旧的土房中。 房子里除了一张木床、一张方桌和三把椅子外,再无其他家具。老刘平日里省吃俭用,从不买任何贵重物品。 送走父亲后,刘春花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想起了那个木盒。木盒并不大,表面已经斑驳,边角处还有些磨损。 当她打开这个木盒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得说不出话。盒子里躺着一串色彩斑斓的珠链,在昏暗的房间里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这串珠链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联而成,蓝色的珠子通透明亮,如同晴空般纯净。粉色的珠子光滑细腻,内部隐约可见丝絮般的纹理。 珠链上端还坠着一块镶边的玫红色宝石,宝石下方垂着一颗深蓝色的水滴形珠子。三串粉色的小珠链从主链上垂下,每串末端都点缀着一颗水滴形的玫红色珠子。 珠宝店的营业员仔细打量着这串珠链,却说不出它的来历。他们建议刘春花去找当地文物站的专家鉴定,或许能解开这串珠链的谜团。 文物专家接过珠链后,立即认出这是一串清朝的朝珠。朝珠在清朝是重要的身份象征,不同品级的官员佩戴不同材质和颜色的朝珠。 经过详细鉴定,专家确认这串朝珠的材质是珍贵的碧玺宝石。这种高规格的朝珠,在清朝只有位高权重的大臣才有资格佩戴。 为了追查朝珠的来历,专家们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终于在一份古墓调查记录中,发现了这串朝珠与丹巴多尔济的关联。 丹巴多尔济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是嘉庆皇帝在位期间唯一获封的异姓王。这个不同寻常的封赏,源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救驾事件。 1803年4月11日,嘉庆皇帝外出归来时遭遇刺杀。一名持刀歹徒突然冲向皇帝,情况万分危急。 在场的御前行走丹巴多尔济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刺客搏斗。他身中三刀仍不退缩,为其他侍卫争取了制服刺客的时间。 这次救驾之功让丹巴多尔济平步青云,从一名普通的御前行走升为御前大臣。他被授予侍卫内大臣职务,同时掌管銮仪卫事。 这串蓝碧玺朝珠正是丹巴多尔济升任高官后的配饰。在清朝,朝珠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官员参加重大朝廷活动时必须佩戴的规制品。 丹巴多尔济去世后,嘉庆皇帝破例将他封为异姓王。皇帝还特别准许在他的墓前立碑,并赐予大量珍贵陪葬品。 这串蓝碧玺朝珠也被陪葬在丹巴多尔济的墓中。它在地下安静沉睡了一百多年,直到1967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浩劫。 在了解到这串朝珠的历史价值后,刘春花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她选择将这件珍贵的文物上交给国家,让它回归到应该属于的地方。 这个决定得到了文物专家们的高度赞扬。这串朝珠不仅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宝,更承载着清朝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丹巴多尔济的墓葬在当时是一座规格极高的王级陵墓。嘉庆皇帝为了表达对这位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破格赐予了大量珍贵的陪葬品。 这座古墓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劫难。1967年的那场浩劫中,墓室中的文物遭到哄抢,大部分珍贵文物流失四方。 当时的文物部门通过调查,只追回了约40件文物。这些文物大多是体积较大不易转移的器物,而那些贵重的随葬品大多下落不明。 在这场文物劫掠中,老刘作为守墓人的后人,选择默默保护了这串蓝碧玺朝珠。他将它小心收藏在一个普通的木盒中,在外人面前从不提起。 这种做法在当时是有风险的,但老刘坚持了下来。二十多年过去,他始终保持着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没有将它转卖或挪作它用。 专家们认为,老刘的行为体现了民间文物保护的可贵精神。在动荡的年代里,正是像老刘这样的普通人,保护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国家文物部门对刘春花的义举给予了表彰和奖励。虽然奖金只有两百元,但这代表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这串蓝碧玺朝珠最终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在专业的保护和修复后,它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博物馆的专家对这串朝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其他清代朝珠,进一步确认了它的历史价值。 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清代宫廷工艺的精湛技艺,更记录了一段感人的救驾故事。它见证了清代官制变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1988年,辽宁一老农去世后,女儿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破烂木盒,打开一看顿时心
时光里的故事
2025-02-18 17:17:41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