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四川一对夫妻为给孩子治病,花3万元,买下北京农村自建房,定居京城。

亓钦 2025-02-18 17:23:03

2001 年,四川一对夫妻为给孩子治病,花3万元,买下北京农村自建房,定居京城。谁知,20年后,原房主气势汹汹找上门,将一叠钞票甩在桌上,“我要收回房子,拿上这3万购房款,赶紧走人!” 2021年的一天早上,何大海夫妻刚吃好早饭, “嘭嘭嘭”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 刚打开房门,1位大叔虎着脸就往里闯。大海定睛一看:不是别人,是原房主于波,来者不善呐! 只见于波将一叠钞票甩在桌上,气势汹汹地嚷嚷,“我要收回房子,3万元购房款给你们,赶紧走人!” 大海妻子轻轻攥紧拳头,摇了摇头,“你这又是闹啥子?” 于波“啪”一拍桌子,神气活现地说,“你们偷偷地办理拆迁手续,当我瞎啊?” 大海扬着一张法院判决书,“10年前,是你自动放弃!“”甭给我扯这个里格楞,不管咋说,我才是房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从20年前说起。 2001年,四川的何大海夫妻遭受重大打击,唯一的孩子患罕见疾病,省内各大医院无力治疗。 他们带着孩子辗转全国各地,寻医问药,最终,在北京找到了治疗方法。 然而,北京与老家相距甚远,且孩子的治疗时间需要数年。 夫妻俩一咬牙一跺脚,卖掉住房,打算在北京郊区买房,定居下来陪伴孩子。 说来也巧,顺义区柳各庄村有一套房子出售,一共有530平的宅基地。房主于波,已经搬到市区与儿子同住,急着出售闲置房。 双方顺利地敲定了买房事宜,何大海七拼八凑以3万元成交。 于波拍着胸脯发誓,“你们放心,我们的户口已经迁出,你们就是房子的主人了!“何大海小心翼翼地问,“能否有个书面凭证?” 于波呵呵一笑,从包里拿出一张纸,“好,签了这份购房合同,我保证这辈子都不会再惦记这宅基地!” 何大海保存好合同,全身心地投入到儿子的身上。 一转眼过去10年,何大海突然收到法院通知,于波竟出尔反尔,要收回宅基地。 原来,这几年北京房价上涨,宅基地如今价值百万元。而彼时,于波的儿子结婚生子,一家5口挤在90多平米的楼房,心生不满。 于波做梦都为卖掉宅基地而后悔,他吃不下,睡不着,开始盘算,怎样把房子收回来呢? 你别说,还真让他找到了漏洞!因为按照规定,农村宅基地不允许买卖,所以这房屋所有权证上,依旧是自己的名字:于波。 他一拍大腿:太好了!于是,他二话不说,起诉了何大海夫妻,试图借助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然而,何大海夫妻可不吃这一套,他们随即向法官递交了购房合同。他们心想,白纸黑字的,就不信还能赖账不成? 却没成想,他们却真的败诉了。由于农村宅基地不允许买卖,所以购房合同不受法律保护,就此作废,废纸一张! 但是,虽然于波有权要求还回房子,可他必须按照当时房价,给予何大海80万元的赔偿款。 谁料,于波不服气:想让我掏钱,门都没有!我才不会干这赔本的买卖!所以,他以手中没钱为由给拒绝了。 就这样,此事不了了之,何大海全家继续居住在此。而吃过亏的于波,也就再没有打过这套房子的主意。 2018年,北京市突然下发了改造顺义的拆迁政策,算下来,这套房的总拆迁款,竟足足有1135万元! 我的乖乖!喜从天降,何大海夫妇乐得合不拢嘴,乐颠颠地顺利办好各种手续,静等款项到账。 那边,得到消息的于波,急地上蹿下跳,抓耳挠腮,他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真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刮子!他喃喃自语,“当年,我咋就不给他们80万呢?” 于是,他死皮赖脸,闯进何大海家,这才发生了本文开篇一幕。 此时,他看到大海手中的判决书,涨红了脸,跺跺脚,愤愤地说,“不跟你们瞎诌诌,我找拆迁办!” 于波把房屋所有权证,摊在工作人员面前,“我是房主,你们跟何大海签的任何表格,统统不能作数。“ 这时,何大海夫妇也匆匆赶到。 很快,住建部门的一位科长表示,“棚户改造意义是改善区域居民的居住条件,谁居住,就改善谁的条件。” 他看了看双方,接着说,“何大海在这里住了20年,所以拆迁款发放给他们。” 于波听不下去,他拍着所有权证,“这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的我名字,再说了,拆迁补偿的对象,是顺义区柳各庄村的村民,他们可是四川人!根本没有资格!” 于波得意转动着眼珠子,岂料,科长反驳他,“如果真要以户口说话,你已经迁到市区,也不符合条件!” 最终,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对双方进行协调,做出两家人三七分的决定: 于波作为法定拥有人,获得了320万元的现金补偿。何大海作为实际使用人,享有了3套房子与216万现金的补偿。 这场因宅基地买卖而起的纠纷,历经波折,终于迎来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大家认为这样的分配公平吗?

0 阅读:0
亓钦

亓钦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