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餐测评

四哥笔记 2025-02-19 11:18:02
在中国,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北京,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德餐馆和意餐馆踩雷的概率远小于法餐馆。如果去法餐馆,不仔细甄选的话,通常会踩雷。 今天我去了一个名人故居里的法餐馆,我就不点名了。 - 没有衣架。这就意味着如果如果顾客穿着熨平的衣服来,是没有地方挂的。所以,没有穿着熨平的衣服的顾客; - 餐具。左边放着三把一样的叉子。右边勺子放在了中间。Etiquette和语法一样,是撑起结构的东西。对结构的理解不够; - 餐前面包。黄油的形状很漂亮,但一看就是模子里弄出来的,耍小聪明。切开之后闻不到由内而外的香气,第一块被里面添加的东西的味道盖住,第二块没有。结合前面的小聪明,显然分不清主次,品味比较塑料。蒜蓉面包…塑料; - 餐酒。没有单杯餐酒,因为“很少有顾客会点单杯葡萄酒。” 确实。顾客shape餐馆的服务。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改良到底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这样我想到一个著名设计师说过的话:设计虽然没有明文的规范,但也不是你想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好的设计师要找到里面的节奏,找出其中可以改动的地方,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一味的顺着甲方的要求只会越来越平庸。舍去餐酒,丰富程度打折扣; 后面上了很多道,写不下去了。有些奇怪的地方,不能算作创新,只是单纯的不地道和塑料化。有一道的摆盘和另一道的味道可以打到8分以上。其余的在5-6分吧。 比巴黎同等价位的餐馆还是差不少的。溢价很高。话说这就是法餐馆雷多的原因吧。

0 阅读:0
四哥笔记

四哥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