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年来在归还中国文物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其行动涉及文物溯源、国际合作及实际归还等多个层面。 德国自2018年起开始关注殖民时期及侵略历史中掠夺的文物归还问题。2019年,柏林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启动了对馆藏中国文物的系统性溯源工作,重点调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被掠夺的文物。2021年,德国7家博物馆联合成立项目组,与中国专家合作,共同追踪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流失文物的流转轨迹。研究范围涵盖瓷器、青铜器、书画等类别,涉及约数百件文物。 德国与中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大学等机构展开合作,通过历史档案比对、文物鉴定等方式确认文物来源合法性。2023年,双方计划完成首批文物的筛选与归还工作。2025年1月25日,德国归还的五件古天文仪器已运抵天津港,这是近期公开的实际归还行动之一。德国初步估计需归还的文物数量为数百件,但因部分文物编目不完整或来源记录缺失,溯源工作仍面临挑战。 德国通过归还文物展现对侵略历史的反思,试图改善国际形象。此举被视为二战后德国持续历史反省的延伸,与日本拒绝承认掠夺历史形成鲜明对比。德国此举亦被分析为“一箭三雕”策略:提升国际好感、缓解因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关系压力,以及对美英日等国形成道德压力,促使其面临类似舆论谴责。德国的行动引发了澳大利亚等国的效仿意愿,可能推动更多国家加入文物归还行列。 大英博物馆因长期拒绝归还帕台农神庙雕塑等争议文物备受批评,且其馆藏管理混乱(如未编目文物达240万件、盗窃事件频发),与德国的积极态度形成反差。日本媒体虽报道了德国归还文物的举措,但日本政府未采取类似行动,甚至被指篡改历史、淡化侵略罪行,引发民间团体抗议。 德国归还文物的举措被视为国际文物追索的积极范例,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观察。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庞大(约1700万件),系统性追索需更多国家参与及国际合作机制支持。此外,文物的法律归属、国际公约约束力等问题仍是全球性难题。 德国此次文物归还是历史责任、外交策略与人文关怀的综合体现,既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尊重,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参照。尽管挑战犹存,这一行动无疑为中德关系及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积极动力。
德国近年来在归还中国文物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其行动涉及文物溯源、国际合作及实际归
君旭和趣事
2025-02-19 23:04:41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