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抱着孩子走到床前对妻子说:“以后要跟别人说她是个男孩!”。从此这孩子便女扮男装,出国后才以女装身份示人。 刘半农1891年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耳濡目染,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少年时期的刘半农勤奋好学,六岁能作诗,十六岁考取江苏最好的学堂,让他的父亲刘宝珊非常自豪。那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刘半农受新思想的影响,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 辛亥革命后,刘半农回到家乡,却对父亲刘宝珊的顽固守旧思想感到失望。尽管刘宝珊是江阴有名的开明绅士,创办了家乡第一所新式学堂,但在妇女地位等问题上,他的思想仍然十分保守。 刘半农北上求学,就读于北京大学。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尤其醉心于语言文字学。1917年,年仅26岁的刘半农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国文系教授,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在北大任教期间,刘半农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他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废除旧的文学体裁,提倡新诗、新文学。在他和其他进步学者的努力下,白话文运动渐成气候,他们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并称"新文化运动的四大主将"。他笔锋犀利,对封建糟粕毫不留情,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进步,影响深远。 然而,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刘半农在个人生活中也面临种种困境。他的婚姻便是在父母之命下定下的,新婚不久,母亲因病去世,妻子朱惠又时常受公公刘宝珊的气。即便如此,刘半农依然不改敬爱妻子、追求进步的初心。 1916年,朱惠为刘半农生下爱女,但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有女却被视为不祥。为了保护妻女,刘半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抱起女儿,对妻子说:"咱们就跟别人说,生了个男孩!" 刘半农与朱惠的婚姻,可以说是在封建礼教的铁律下,被父母之命硬塞到一块儿的。按说,这门婚事本来就一波三折,不太顺遂。 刘半农原本要娶的是朱惠的妹妹朱丽,可朱丽却在订婚后不久病故了。为了履行两家的婚约,朱家又把大女儿朱惠许给了刘半农。 就这样,比刘半农大三岁的朱惠嫁进了刘家。婚后的日子并不如意,因为刘半农常年在外求学、工作,两人聚少离多。朱惠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公刘宝珊,承担家务,还几次怀胎流产,身心俱疲。 公公刘宝珊是个传统而刻板的长辈,对儿媳总有意见。他曾给在上海工作的刘半农写信,责怪朱惠没尽到为刘家传宗接代的义务,逼迫刘半农休妻再娶。 刘半农断然拒绝了父亲的无理要求。他深爱着朱惠,不愿她受半点委屈。在刘半农的坚持下,朱惠终于获准远离公婆,来到丈夫身边。 夫妻团聚后,朱惠很快又有了身孕。这回,刘半农吸取教训,悉心照料,一路陪伴到孩子平安降生。 1916年的一个秋日,朱惠产下一名女婴。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生女儿多少有些让人失望。而刘半农却欣喜若狂,抱起女儿亲了又亲。 但转念一想,若让亲友知道生了女儿,少不得要遭人非议。更怕父亲又要来逼自己纳妾。刘半农灵机一动,对躺在床上的朱惠说:咱们就跟别人说生了男孩,省得人家说三道四。 在刘半农夫妇的"合谋"下,这个小姑娘开始了她女扮男装的人生第一章。在亲戚朋友面前,小女孩成了刘家的小少爷。直到4岁,刘半农举家迁往欧洲,她才得以恢复女儿的身份。 刘半农夫妇这般维护女儿,既是为了保护孩子,也是在用实际行动反抗封建思想的桎梏。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他们给予女儿应有的尊严与自由,这种勇气和见识实属难能可贵。
1916年,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
熹然说历史
2025-02-19 23:11:48
0
阅读:1113
柠檬爱朦胧
他发明了专属于女性的“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