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卫立煌致信朱德,希望保护85岁家母,朱德在收到这封信之后,一时间难以抉

熹然说历史 2025-02-20 22:12:05

1949年卫立煌致信朱德,希望保护85岁家母,朱德在收到这封信之后,一时间难以抉择,于是就将这件事上报给了毛主席。可毛主席对这件事作出批示后,居然将卫立煌的名字放在了“战犯名单”的头版,事后众人才明白毛主席的用意:“这是救了卫立煌一命。” 卫立煌出生于1897年的安徽合肥,祖辈都是贫农。不过他命运多舛,15岁那年就应征入伍,从此走上了戎马生涯。 起初他在孙中山部下当卫士,后来又投奔蒋介石麾下,一路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成了蒋嫡系里最年轻的"小霸王"。可惜天妒英才,蒋介石毕竟是浙江人,卫立煌因为是安徽籍贯,又不是黄埔系的,两人渐生嫌隙。即便是被誉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卫立煌始终得不到蒋的信任和器重。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西安事变"。当时蒋介石让卫立煌去围剿红军,结果自己反倒成了阶下囚。共产党本可以杀了他泄愤,但最后却选择了宽宏大量,放虎归山。这让卫立煌深受触动,从此对共产党刮目相看。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被编入卫立煌名下。他借此机会和中共高层搞好关系,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有过密切交往。毛泽东还破例喝酒,和他合影留念。照片成了卫立煌的至宝,一直随身携带,生怕被蒋介石发现,直到被软禁才忍痛销毁。 不过蒋介石还是察觉到了卫立煌的倾向。1941年,蒋借口卫在中条山作战失利,撤了他的官职,革了他的军衔,让他去成都奉养老母。这无异于发配边疆,委实羞辱。周恩来得知后,还曾安慰卫立煌说:"你是受了我们的累。"此话虽短,却让卫备感欣慰。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把卫立煌请了回来,但内心的芥蒂怕是难以化解了。他索性把卫打发到国外考察,实则是变相流放。卫立煌在英国和法国期间,通过亲属秘密联系中共,表达了尽快结束内战、站在人民一边的意愿。这份诚意,共产党领导人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1948年,共产党节节胜利,国民党节节败退。卫立煌被蒋介石召回国内,让他去东北当"剿总",结果仗也没打几场,很快就被撵回了南京,还被软禁了起来。命运弄人啊,不久前还是一方诸侯,转眼就成了阶下囚。 这时候卫立煌最牵挂的,就是远在合肥老家的母亲。老人家已经85岁高龄,朝不保夕,他要是再出点意外,母亲怕是悲痛难忍。想到这里,卫立煌提笔给老战友朱德写了封信,请求共产党保护自己的老母亲。 朱德收信后也陷入两难。照顾一下老人,原本不是什么难事,但卫立煌一直为国民党效力,现在还被软禁,共产党跟他走得太近,难免引人非议。朱老总一筹莫展,只好把信转呈给毛主席请示。 毛主席看完信,沉吟良久,没有立即表态。要知道国共两党斗了几十年,到了生死关头,谁也不能掉以轻心啊。到底要不要帮卫立煌这个忙?毛主席心里其实也是有些顾虑的。 这样一想,毛主席突然灵机一动。当时正值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人民日报》正在连续刊登战犯通缉令。毛主席大手一挥,将卫立煌列为头号战犯!这下可把身边的同志们吓了一跳,都纳闷主席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毛主席是用反其道而行之,反过来保护卫立煌。在蒋介石眼里,共产党把卫立煌视为头号战犯,自然就断了他"通共"的嫌疑。这一招可谓高明之极,直接化解了卫立煌的危机。 这边厢,朱德也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派人去安徽找到卫立煌的老母亲,安排妥善,无微不至地照顾起居,让老人家安享晚年。一直到卫立煌平安脱险,重获自由,大家才真正体会到伟人的远见卓识。 卫立煌在蒋介石眼皮底下溜之大吉,逃到了香港。他在这里继续暗中和共产党保持联系,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不久,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轰然倒塌,蒋介石败退台湾。新中国终于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卫立煌望着大陆的方向,心潮澎湃。他给中共领导人写信,表达了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周恩来总理亲自回信,热情邀请他返回北京。卫立煌夫妇激动万分,立即收拾行装,踏上了归途。 1953年,卫立煌重返故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毛主席、周总理亲切会见了他,称赞他是一个爱国将领。卫立煌感激涕零,表示一定要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国后,卫立煌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他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对国防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他还时常走访部队,给战士们讲解抗战的光辉历史,激励大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令卫立煌感动的是,他那85岁高龄的老母亲一直在朱德的悉心照料下,健康长寿,活到了90多岁。两位老人相见时,抱头痛哭,诉说着阔别的思念。卫立煌由衷地感谢朱老总的恩德,是他让自己的家人平安度过了最危险的岁月。 1960年,卫立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高度评价了他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卫立煌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最终选择了光明,选择了人民,选择了新中国。

0 阅读:155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