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经济体系无疑在创造财富方面独具优势,但若论战争准备和军事动员,中国的经济体系显然更胜一筹。很多人喜欢对比中俄两国的常规军力,实在是对中国的军事实力的一种低估。俄罗斯在演习中曾推演,如果中国发动攻击,他们最多能撑六个月。现代战争的形态已发生巨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力和武器数量的较量,而是远程精确打击和无人机蜂群作战的天下。
以无人机为例,伊朗的“小摩托”无人机虽然外观简陋,但成本低廉且效果显著。若放在中国义乌生产,成本还能进一步降低。一台普通的摩托车发动机,成本几千块,加上零部件和外壳,总体花费不过五千。中国每年生产两千万辆摩托车,以及每日产十亿片芯片,这样的生产能力支撑下,一年制造一亿架无人机简直易如反掌。当然,我们不仅能制造类似的“低端”无人机,还有性能更为优越的彩虹系列无人机,航程动辄上千公里,具备精确打击能力。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惊人的生产力提升,这种现象被称为“产能潮汐”。需要一千万架无人机?三个月内便能实现,在不需要全社会动员的情况下悄然实现。
无人机的数量优势结合强大的精确打击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形成“常规毁灭”。假设一千万架无人机,每架携带20公斤炸药,那总威力相当于10个广岛原子弹,还能精确制导。即便有再强的拦截系统,也难以抵挡如此规模的攻击。现代战争的关键不再仅仅是火力的对抗,而是先进技术的较量。中国在5G、6G通信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为无人机组网、反潜、防空等战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新模式展现了中国工业实力和战争策略的创新。
倘若中美两国在东南沿海爆发冲突,美国必须集结50万人和6个航母战斗群,光是全球调兵就得一个半月。这期间,中国可以通过全国动员、回收废品生产武器来应对敌方的攻击。待敌军抵达,中国数千万架无人机已经部署就位,每个军事基地分布十万架,再加上导弹攻击,战争将在短时间内见分晓。未来的战争比拼的是生产力和智能化。虽然美国在智能化方面有优势,但生产力远逊于中国。无人机对抗无人机成为军事对抗的新模式,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具备如此规模的生产和动员能力。现代战争,科技与生产力主导一切,中国在这一点上无疑具有压倒性的优势。